海丝画展亮相国家博物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画展”吸引了不少人。

 

  前日,由文艺报社、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广州日报社、广东画院共同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创作,由本报提议并和冯少协一起策划。

 

  “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艺术展研讨会”同时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中国文化报》总编辑宋合意、《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清华美院副院长张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等20余位著名画家、评论家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共同主持。

 

  40幅大型油画亮相国家博物馆

 

  为寻找古代海上丝路的文化印记,续写21世纪海上丝路新史诗,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现状与憧憬,近年来,广东画院副院长、油画家冯少协与广州日报社合作,倾注全部精力、心血投入“海上丝绸之路”大型油画系列创作,举办巡回画展,以艺术的形式表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引起极大反响。

 

  本次展览是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画展”在联合国总部成功举办后的首次归国展览,也是画家世界巡展的第8站。展览展出了《1745年最后航行·哥德堡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古老航线·海上丝绸之路》《1767年·虎门》等40幅大型油画,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图景。此前,该系列展览已先后在广东广州艺术博物院、泰国国家美术馆、马来西亚马六甲·朵云轩艺术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东盟总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以及我国香港会展中心、澳门观光塔会展中心举行,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当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高度肯定了冯少协的艺术理想和创作实践。

 

  冯少协表示,“海上丝绸之路”系列作品的创作、展览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委宣传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指导。“海上丝绸之路”系列巡展是《百年广州》后,再度与广州日报社合作,在联合国及东南亚的影响及受欢迎程度出乎他的意料,这也让他坚信,“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必将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世界文明史做出新的贡献。

 

  画作展现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刘玉琴说,冯少协对时代和现实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和判断,善于发现,而且善于梳理,思考比较独特,呈现出一系列的“海上丝绸之路”作品。

 

  冯少协这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深厚的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理解和认同。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对中华文明的尊崇、对当今时代国家发展进程的把握,以及所表现的积极之态都是难能可贵的。

 

  画家可继续画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说,这些作品延续了冯少协此前热心主题性创作的爱好。为了还原历史,油画色调昏暗,有历史感,让观众进入历史情境。同时,不仅有我国广州、香港等,还有意大利威尼斯,非洲好望角等。我建议,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还可以继续画下去,利用更多的古代、现代海上丝路对照笔法,画出更好的作品。

 

  画作给人巨大冲击力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在《百年广州》基础上,冯少协《海上丝绸之路》作品给人更大的冲击力,可欣赏的地方更加精彩!画作中既有辽阔的背景,也有很具象的文物。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选择,让他有了更广的创作思路,作品引起海内外热烈反响。

 

  画作表现


  丝路新语

 

  冯少协说,多年以来,《广州日报》在推动文化建设上高瞻远瞩,以崭新的视觉,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发展。早在6年前,冯少协和广州日报社合作举办了《百年广州》世界巡回画展,向世人展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

 

  2014年广州日报启动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全球大型采访活动,派出4个采访兵团分别前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和欧洲,沿着这条祖先用智慧、勇气和生命开辟的航线,一路寻访历史遗迹,一路记录中国与“海上丝路”沿岸各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丝路新语”。

 

  在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同时,冯少协与广州日报社联手合作,举办世界巡回画展,用丹青妙笔重现海上丝路的视觉记忆。在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排头兵与主力军的今天,这一巡回画展将使世界各地的人民更深刻、更直观地了解“海上丝路”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增进他们对这一条贸易与友谊之路的理解与亲切之感,从而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推进尽主流媒体的绵薄之力。

 

  广州日报大型采访兵团在世界各地寻访丝路故事的同时,亦为冯少协提供了大量素材。此后,冯少协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创作,完成了40幅油画作品。广州黄埔古港的倩影、南海神庙的风姿、郑和船队的簇簇帆影和南沙港的现代气派……都被他的画笔一一记录,从而成就了以“海上丝路”为主题的特别视觉记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