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造假果真无罪?
2016-08-15 08:56:56 作者:周凡恺 来源:天津日报 已浏览次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小文,大意是说,在一次非常正规的拍卖会上,有件“文物”以天价成交,但随后便有懂局的人指出,这件所谓的“老东西”实乃是件“假东西”,绝对是下套蒙事儿的。此言一出,各方立刻掐作一团。“专家”称这简直就是对学问的羞辱,有本事你告官去!拍卖公司本身为当事者,却装出一副和事佬的面孔,说古玩市场从来就是这规矩,哪有光捡漏的,玩鹰的让鹰啄了眼,只能自己认倒霉!在下在那篇小文中质疑的,就是拍卖公司的最后一道盾牌,也即古已有之的“游戏规则”。窃以为,假使这个“游戏规则”今天仍能大行其道,骗得有理坑得有据,那与明抢明夺又有何异呢?
当然,这个“案子”也像所有的此类案件一样,只是打了一通口水仗,便没了下文,倒是听闻“受害人”索性将假文物抵押给了银行,并真的获得了天文数字一般的贷款,若非其在别处栽了跟头,这场惊天骗局恐怕永远都会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恰如演员蔡明在小品里说的,连骗子都让骗子给骗了。数年过去,这样荒诞的事情究竟是少了还是多了?非常遗憾,有业内人士梳理过也披露过,此等伎俩不仅毫无减少的迹象,反而还有所“创新”和“突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之中,实则已经是陷阱密布。
有人讲,如今我国每年要举办近千场文物及艺术品拍卖会,但鉴定一直是个短板,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文物及艺术品鉴定这一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成了稀缺资源,于是滥竽充数或心存不良者便乘虚而入,只要你交上钱两,他们即指鹿为马,把个市场搅得成了一锅浑汤。即便是真专家,也有自摆乌龙的时候,在一档收藏类节目中,6年里共砸掉315件民间持宝人带来的被节目组专家团鉴定为赝品的“宝贝”,后来将碎片拼贴,又经30个专家鉴定,得出的结论却是砸掉的90%是真品,其中30%是珍品。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鉴定这个偏门,或将成为制约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而专门造假的链条,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等门类,你要哪个朝代有哪个朝代,要哪位名人有哪位名人,且造假技术也在不断升级,真正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
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古董造假若说无罪,那肯定就真的没办法了。道理很简单,这就如以往的醉驾,未入刑时,谁会把喝酒开车当回事儿,入刑后你就得掂量了。在文物造假和买卖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仍抱着“打眼活该”这个老规矩不放,那么,不管是现行的《文物法》《拍卖法》,还是修订后已于今年开始实施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事实上都约束不了文物及艺术品鉴定和拍卖市场。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