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夏去秋来,西宁多了些许凉爽与闲适。伴随着第十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到来,音乐会、戏曲展演等文化活动从室内剧场延伸到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国内外的专业艺术团体登台演出,观众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社区艺术小团队、文艺爱好者们活跃在社区、村镇,从观众变身为“主演”,自主烹饪“文化大餐”……无论是身处城市社区还是田野村落,耳畔回荡的皆是动人的笑声,耳闻目睹的满是幸福的生活。

  青海花儿、土族宴席曲、康巴拉伊、玉树民歌、藏族唱经调、蒙古族民歌、撒拉族民歌、回族宴席曲、汉族民间小调……宛如一场视听盛宴,用民间艺术的形式,串联起青海文化的时光荣光,凝聚着青海人民的文化自信;犹如高原大地上盛开的格桑花,绽放着大美青海的独特魅力。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外来文化的融入以及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正在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尴尬险境。笔者认为,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基础和血脉,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化艺术的支撑。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让民间艺术“活起来”,以崭新的面貌绽放异彩,是每个青海人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我们应该身体力行继承并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应当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应当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应当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引导年轻人学习民族民间艺术,积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真正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