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闭6年成危房
2016-08-11 09:46:28 来源:现代快报 已浏览次
六合文庙位于六合县府街136号,其南门口外是泮池和照壁墙,也称万仞宫墙。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东侧照壁墙上有一处明显鼓起,可见墙体膨胀得厉害,在墙体周围用隔离栏围挡着,一旁还有“不得靠近”的提示牌。南边的围墙也有一处危险隔离区,墙上挂着“倾斜,请勿靠近,危险”的横幅。这两处危墙隔着县府街,县府街如今是一条通行的街道,两侧连着六合老街,东西还有一个圆门。只是,圆门顶部有年久破损的痕迹。
据住在附近的一位女士介绍,围墙出现险情是2014年底,相关方面只是将其围挡起来,防止有人靠近。前段时间南京接连下暴雨,大家都担心险情进一步加剧。
记者了解到,六合文庙是省级文保单位,1994年被列入文保范围。它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元年,后因战火等原因易址搬迁6次重建7次,现存的建筑群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旧址重建的。其始建年代排在全国第三位,规模排在第五位。另据了解,六合文庙是六合区实验小学的所在地,2007年实小搬迁。
有好几处危房,平时封闭管理
上前敲开门,记者才知道,六合文庙封闭管理6年了,外人一般不得进入。
走进文庙,古建筑以及苍松古柏映入眼帘,满满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记者看到,戟门的样式很完整,但门廊大柱子外层漆皮已经剥落,门棂也有明显变形。通过戟门,正对着的就是大成殿的正院。右手是三层的魁星亭,十多米高的建筑保存完好,不过禁止进入。
魁星亭旁边是东庑(wǔ),俗称东厢房,是供奉孔子弟子的。东庑损坏得最为严重,是不折不扣的危房。走进其中一间,屋顶已开了天窗,有些墙壁砖头是成片脱落,门窗无一完好。但仔细看,会发现外墙用水泥粉过,砖瓦等都是青砖和小圆瓦,非常精美。
看起来比较完好的文庙大成殿,之前已接近坍塌,不过数年前由六合文广新局协调后维修过。10多年前,大成殿还是实小的大教室,但现在它的门可不能随便开,因为门窝坏了,一开门就可能会倒下来。
戟门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先贤祠和名宦祠,看起来后人改造过,只有几根柱子像原有的,但都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坍塌。
产权方回应
封闭管理是不得已而为之
目前,六合文庙的产权和使用权仍归六合区实验小学。昨天中午,该校的谢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庙的确是采取封闭管理,外人不得进入参观游玩。
实小搬走后,开过两三年的幼儿园,文庙就一直封闭管理。谢校长说,他们也知道文庙的重要性,几年前学校曾出了一部分资金抢修部分建筑,但因建筑老化损坏严重,只好进行封闭以防发生意外。当然,也不是说修就修。按照相关规定,文保单位的维修有严格的程序。下一步怎么办?据悉,六合区教育局和实验小学已经向区发改局等部门申报立项,由财政局拨款50万元,按照设计方案对危墙实施维修,但据说尚未走完流程。
关于文庙内部建筑的险情,教育部门认为,这一块的修缮主体不应该是他们,而是文物主管部门。“维修费用要上千万,教育部门来做是不行了。”六合教育局相关人员表示,文庙这一块资产虽然属于学校,但毕竟搬离了,何况学校也没能力继续担负管理和修缮的职责。
市民的期盼
文庙能早日维修改造,敞开大门
管师傅一直生活在老街,对文庙非常有感情,“这里是不可多得的一处文物,一定要保护好。我们就盼着早日改造。”他表示,不仅仅是希望不要出安全问题,而且也希望文庙能够敞开大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合的历史底蕴。“早在20年前,六合当地政府曾提过要做文庙一带的规划,可一直没见实施。包括学校搬迁后,大家曾高兴过一阵子,以为要开始实施了,结果还是没动静。”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表示,文庙的保护刻不容缓,“古建筑老化是缓慢也是危险的,一旦倒塌就难以复原,不能等到了那一天再着手,那就太迟了。”
面临的困难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六合文庙虽然亟待维修消险,但却面临着几大困难。
1.文庙里面仍有住户
据六合区教育局介绍,此前文庙是实小的校区,因此一些自建房分给教职工居住。学校搬迁后,原来的11户人家搬走了10户,没搬的那户又不符合拆迁安置政策,教育部门只能提供住房无法解决产权问题,目前教育局已起诉该住户。但即使判决下来了,是否能执行也是个问题。记者昨天见到了住户朱先生,他说因为类风湿自己年轻时就上下肢残疾,而且1979年就分到这处房子,没有好的去处他不想离开。
2.是否移交给文广局?尚无定论
六合区教育局希望将文庙移交出去。在申请维修经费时,区财政局曾提出,文庙应该移交给六合区文广局,教育部门对此十分赞同。现代快报记者昨天联系上六合区文化广电局文化遗产科的一位负责人,他表示,文广局人手有限,如果移交过来估计也有困难。另外按照相关规定,文保单位的产权所有方和使用方负责文物的修缮维护,文物管理部门只是担负监督职责。何况在六合文庙这件事情上,他们已经做了很多事,包括协调维修资金,此前也帮助维修过大成殿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