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纷呈蝉藏品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虞世南笔下的蝉品格高洁,声名远扬,可谓古人咏蝉的典型代表。盛夏炎暑,蝉声悠悠,笔者愿意和大家分享几件蝉藏品,让心底的一份清凉驱走夏日的些许燥热。

  “一鸣惊人”铜镇纸(图1)。镇纸在我国有1500多年历史,它与笔墨纸砚四宝相类,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随着工艺进步,清代铜镇纸在沿袭明代风格的同时,有所创新,更加注重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这一件清晚期“知了”铜镇纸,长9.2厘米,宽与高均为3厘米,重130克,造型生动,惟妙惟肖,连薄薄的蝉翼上致密的细孔都清晰可见,做工十分精细。其熟旧的包浆加上厚重的形态,已是气派十足;而它专为文房雅物设计,更增添了独特的寓意:身为读书人,要向蝉学习,蛰伏数载,厚积薄发,终于在生命的夏天一鸣惊人。

  “蝉联第一”老墨盒(图2)。号称“文房至宝”的墨盒并非现代的打印机墨盒,它在元末明初就已出现,用来盛装液体墨汁。清代盛行多种质地的墨盒,尤以铜质多见。这只清末黄铜蝉形墨盒,长6.8厘米,宽3.5厘米(双翅展开可达13厘米),厚2厘米,重100.7克,背面有款识“永宜昌”字样,表面錾刻篆书纹饰,刀法娴熟,工艺精湛。它品相完美,色泽黄润,包浆自然。其流畅的线条和形如鸣蝉的外表,富含生活情趣;用作眼睛的两颗铆钉同时固定双翅,开合自如,不但体现了严谨的工艺,还表达了“蝉联第一”的深刻寓意。

  “腰缠万贯”玉挂件(图3)。“美玉成蝉声自远”,我国古代的玉蝉按用途可分为三种:随身佩带以装饰、避邪的“佩蝉”; 作为饰物缀于帽上的“冠蝉”;墓葬中放置死者口中的随葬品“唅蝉”。笔者收藏的这件佩蝉,长6.92厘米,宽3.46厘米,厚1厘米,重31.6克。与腹部穿眼的冠蝉不同,佩蝉头部留孔,用以方便穿线随身佩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一般喜欢将佩蝉挂在腰部,不但取玉器蕴含的吉祥如意寓意,还因谐音,展现出“腰缠(蝉)万贯”的美好祝福。

  “正人君子”檀木枕(图4)。陆机在《寒蝉赋·序》中称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借以说蝉来表明君子事君立身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刻画出正人君子的形象。图中所示的这件清代蝉形紫檀木枕,长20.5厘米,高5.3厘米,宽6厘米,重1.7千克。其简约的风格并不能掩盖精细的雕刻,两只圆硕的眼睛栩栩如真,线条简练而不失布局有序,整件木枕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聪明的古人将木枕如此设计,其实是在提醒,它不但可以枕人,还可以“正”人:炎热的夏季,头枕其上,凉意阵阵,让人头脑保持清醒——为人处世当如蝉,清高廉洁声名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