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八塔台墓地发现护坡遗迹
2016-08-09 10:12:34 作者:康利宏 来源:曲靖日报 已浏览次
截至2016年6月,曲靖八塔台墓地田野发掘工作已结束。本次发掘揭露面积为490平方米,发掘平均深度近5米,共清理墓葬343座,出土各类随葬器物500余件(套);清理墓祭活动面及其它活动面38处。同时还揭露并清理墓地南部区域多层护坡堆积。
八塔台墓地墓葬形制可分为封土墓及非封土墓两种形制。封土墓在其头端(东端)位置多数有墓上“标志” 痕迹。 墓葬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种规格。中型墓葬墓口尺寸长为2.10——3.20米,宽为0.75 ——1.50米;小型墓葬墓口尺寸长为2.35 —— 2.85米,宽为0.55 ——0.95米。发掘墓葬以小型墓葬为多。墓葬葬制可分为单人葬、双人合葬及三人合葬等。墓主尸骨均已朽坏,少量墓葬仅残留骨痕,从骨痕可判断其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多数墓底残留长方形木板灰痕,推断应有木棺,早期墓葬可能仅以一块木板作为葬具。随葬器物中陶器一般置于墓主足端或下肢两侧,青铜兵器多放在墓主胸、腰左右两侧。玉器等饰品多处于死者原来佩戴的位置。
墓葬。
随葬器物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青铜器、铜铁合铸器、玉石器、玛瑙器、绿松石等,铜器数量为大宗。陶器器形有鼎、罐、盘、器盖、豆、壶等,其中鼎、罐、盘是比较固定的陶器基本组合;青铜器和铜铁合铸器有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等器类,兵器有戈、矛、剑、铍、箭镞、甲片等器类,生产工具有凿、斧、削等器形;装饰品有圆形扣饰、方牌形扣饰、圆形泡饰、管形饰、片形饰、镯等器形;玉石器有环、耳玦、镯、管、珠、坠等器形;玛瑙为少量的玛瑙珠。
陶鼎。
铜削。
铜扣饰。
蛇纹剑鞘。
值得注意和关注的现象是,八塔台墓地南部区域同时还清理多层墓地护坡堆积。此次发掘的护坡堆积范围主要分布于墓地南部区域。
护坡(12)层全景。
发掘区域内的护坡地层堆积由早至晚可分为33层,每层堆积皆由上至下,呈南北向斜坡状堆积。每层堆积厚薄不均,多上厚下薄,堆积区域亦不一致。根据护坡堆积内包含的陶片及护坡坡面是否有明显加工痕迹等情况分析,墓地护坡堆积初步可分为五期,以TN1E2探方为例,介绍如下:
第一期:(26)层 ——(18)层,共9层堆积。护坡堆积中掺杂有少量石块用于加固。如护坡第(21)层:灰褐色砂质粘土,土质较硬,厚0——42厘米,包含少量植物根系、陶片及石块。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西南部及TN1E1的东南部。第一期出土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有少量器表内壁施橙红色陶衣的夹砂灰陶,烧制火候较低,可辨器形有罐、鼎等。
第二期:(17)层 ——(12)层,共8层堆积。护坡堆积中亦掺杂少量石块用于加固。如护坡第(12)层:灰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硬,厚0——52厘米,倾角26°,包含少量植物根系、陶片及石块。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南部及TN1E1的东南部。(12)层坡面有栽插木桩留下的“柱洞”痕迹,其直径多为5——10厘米、深6——14厘米,柱洞底部多呈尖底、圆底或平底。第二期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陶器器表内外壁多施橙红色陶衣。烧制火候亦较低,可辨器形有罐、鼎等。
第三期:(11)c层——(10)a层,共6层堆积。每层坡面多有人工加工痕迹,且护坡堆积中掺杂大量石块用于加固。如护坡第(11)a层:灰褐色夹杂黄褐色砂质黏土,土质坚硬,厚0——30厘米,倾角26.7°,包含少量陶片及炭屑。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南部,(11)a层坡面凹凸不平,分布有木棍夯筑后形成的大量夯窝痕迹,夯窝内壁相对光滑,夯窝直径5——10厘米、深4——38厘米。
再如护坡第(10)b层:灰绿色砂质黏土,土质坚硬,厚 0——40厘米,倾角29.2°,包含较多炭屑、烧灰及陶片。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南部,(10)b层坡面亦凹凸不平,分布有石块夯筑后形成的凹坑痕迹,还有火烧、水流冲刷等其它因素形成的痕迹。第三期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出现少量器表内外壁均施橙黄色陶衣的夹砂灰褐陶,烧制火候较高,有的陶器器表外有烟炱痕迹,可辨器形为罐、鼎、盘等。
第四期:(9)c层——(9)a层,共3层堆积。坡面未见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护坡堆积中掺杂大量石块用于加固。如护坡第(9)b层:灰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松软,厚8——26厘米,倾角30°,包含少量陶片及炭屑。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西南部。 第四期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出现少量泥质褐陶,烧制火候较高,器表内外壁多施陶衣,有的陶器器表外有烟炱痕迹,可辨器形有饰乳丁装饰的罐、鼎等。
第五期:(8)层——(4)层,共7层堆积。护坡坡面未见明显的人工加工痕迹。如护坡第(8)层:灰褐夹杂黄褐砂质黏土,土质较松软,厚40——49厘米,倾角31°,包含有少量陶片及炭屑。该层主要分布于TN1E2南部及TN1E1的东南部。第五期陶器以泥质褐陶为主,伴有少量泥质红陶,烧制火候高,器表内外壁多施陶衣,可辨器形有带耳罐、鼎和盘等。
(3)层 ——(1)层,为近代挖沟埋设水管回填后形成的堆积。
综上所述,八塔台墓地2号堆作为一处大型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八个土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土堆。土堆南部区域护坡的堆积形成,大致有如下功能:第一、由于南部区域地势相对较低,为避免雨水冲刷早期的墓葬(群),起到加固和保护作用。第二、抬高并扩展墓地范围,从而形成一个土墩形台地,其上作为晚期墓地再次埋葬利用。第三、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根据护坡地层的初步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其堆积时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护坡形成的绝对年代有待后期相关测年标本的检测及结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