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 8000余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日前,从区文广新局传来好消息——我区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是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在文物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健全文物保护体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自2013年开始,我区按照国务院和省市统一部署,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旨在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文物保护。本次普查的对象涉及全区境内所有国有单位,普查范围广、专业性强,标准与要求较高。

  全面摸清文物收藏“家底”

  4年间,我区共为8082件可移动文物办了“身份证”——对它们逐一进行认定及信息采集,这一成果凝聚着本土文物普查工作者和文物保护者的点滴智慧和辛劳汗水。

  自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区专门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开展了可移动文物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数据登录、图片拍摄、普查报告编写等具体工作。财政部门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普查工作,切实提供了财力、物力保障。

  此次普查,涉及我区国有单位共706家,普查覆盖率达100%。实际收藏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共9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二级文物131件,三级文物达1390件。属于国家珍贵文物的数量列全省县(市区)前列。

  边采集文物信息,边普及文保知识

  “通过文物普查,我们发现了一批新的可移动文物,并对其进行信息登记,获得相应的保护级别,从而保持了文物整体的协调性。”参与普查的专业工作人员举例说,临浦镇临江书舍内一套1936年版本的《历朝通俗演义》,文学价值颇高;萧山二中陈列室内一套民国时期的家具,具有一定价值;义桥镇昇光村红色纪念馆内一些“老底子”展示物,不仅具备教育意义,同样有着保护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普查工作任务繁重,来自萧山博物馆的专业普查队员作为普查主力军,不仅认真开展工作,还积极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一些国有单位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普查队员便向他们专业传授保护“秘诀”。与此同时,萧山博物馆还特别创新方法,举办了“全区中小学生可移动文物邮票设计大赛”,邀请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家乡文物的模样,无形中增强了大家的文保意识。

  下一步,我区将对文物普查结果进行进一步梳理,并将此次普查成果编印成书籍,公开出版,大力宣传文物普查成果,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