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启动水下考古 45天对6处古代沉船疑点进行调查
昨日,2016泉州海域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启动仪式在晋江深沪举行,这标志着泉州将深入水下沉船疑点,搜寻泉州海丝文化的瑰宝。
2012年5月18日,泉州启动水下考古陆地调查,经过三年多的走访调查,考古队共发现古代沉船疑点和文物点47处。
今后的一个半月(45天),35名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水下考古专家和队员,他们组成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将以晋江深沪、东海蟳埔、惠安小岞为三个中心,由南到北,对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及周围海域的古代沉船疑点进行重点调查。
据介绍,2016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泉州市文广新局三家单位联合开展。其中,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领队由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担任,副领队由泉州市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副所长丁见祥担任。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说,做好泉州海域水下考古重点调查,对进一步研究泉州乃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着重要作用。
【调查计划】 筛选6处沉船疑点 由南向北推进调查
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副领队张红兴介绍,本次调查预计45天。
目前已筛选出6处最具可能性的沉船疑点,将按照晋江深沪——东海蟳埔——惠安小岞三个中心,辐射周边海域,由南向北推进。
那么,这六处沉船疑点是如何筛选出来的?张红兴说,结合“文献记载”、“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最终筛选出6处沉船疑点。其中,“口碑资料”指的是走访渔民、船长、渔监、海警等各类对象后,获得的与沉船疑点相关的资料。至于具体是哪六处沉船疑点,张红兴表示,目前尚无法透露。
【调查方法】 声呐扫描成像 队员下水探摸确认
调查中,水下考古调查工作队首先对沉船疑点进行声呐扫描,通过声呐扫描成像获取沉船海域水深、海床地貌、沉船疑点的外在特征等信息;其次,根据声呐图像选出疑点,安排水下队员下水排除或确认;最后,对确认是古代沉船的遗址还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如沉船的性质、保存现状、船载文物、价值评估等。
“我们使用的声呐有多波束、旁侧、浅地层、磁力仪等设备。”张红兴说,具体操作中,调查工作队将根据所在水域的深浅,使用不同的设备探测扫描,以此初步了解海底的情况和沉船在海里的形状特征等。
【调查人员】 以福建水下力量为主 抽调多个省市专业人员
张红兴介绍,本次调查以福建省水下力量为主,队员分别来自福建博物院、福州考古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等单位。
“这支水下队伍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不乏朝气蓬勃。”张红兴自信地表示,水下考古队是一支团结的队伍、有责任心的队伍和严守纪律的队伍,队员们无论是在水下、船面工作中,还是陆地生活中,一定会严格遵守并执行《水下考古安全守则》,确保潜水安全、人身安全及文物安全,圆满地完成调查任务。
【部门声音】 水下考古重点调查 将摸清泉州水下“家底”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说,泉州水下考古由来已久并持续不断。提到泉州的水下考古,大家应会想到泉州的后渚港宋代沉船、法石宋代沉船,它们是泉州水下考古初始阶段的大发现。
2002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对晋江及洛阳江出海口进行了一次短期的水下考古调查。2008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对泉州大竹岛清代沉船进行调查,同年又对深沪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战船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建省水下考古基地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泉州迎来了水下考古发展的大好时期,组织完成了541公里长海岸线水下考古陆地调查,共发现古代沉船线索47处。
文明贯通古今,文化连接你我。泉州将通过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摸清泉州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家底,唤醒人们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现场探访】
记者探访水下考古专用工作船
“两头宽”吃水浅 水泥块压舱抗风浪
昨日下午,记者在深沪港区看到停靠在渔业码头的水下考古工作船,参观投入本次项目使用的水下考古仪器和设备。眼前这艘船看似普通,其实在建造上暗藏“玄机”,它可是为了水下考古专门打造的船。
船头呈尖削型,让人一下子遥想起它乘风破浪的气势;船头甲板上放着数个大小不一的木箱,箱子里盛放着水下考古所用的声呐仪器,这些仪器又分多波束、旁侧、浅地层、磁力仪等设备。
走进船体中央,地板铺的是红地毯,旁边设有一个“小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只有一个简易的灶台,上面放着锅具。
再往前就来到船尾,船尾甲板上,堆放着气瓶、气囊、面镜、水下呼吸器、背板、压铅袋、蛙鞋、潜水帽等潜水设备一应俱全。
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长23.5米,宽6米,吃水深1.2米。“这是根据水下考古建议专门建造的考古船!”船主林先生来自平潭,他告诉记者,相比普通渔船,此船船头和船尾更为宽大,非常有利于考古队员下水或上岸。
林先生介绍,普通渔船一般吃水深1.8米,这艘考古船吃水1.2米,方便考古队员在浅海操作。与此同时,这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压船”的东西较多,除了水下考古所需的声呐仪器、空气瓶、气囊外,船舱还用水泥块压舱,以提高船只抵抗风浪的系数。
虽然这艘挂着五星红旗的考古船仅两三岁船龄,但它已经伴随考古人员“南征北伐”,到平潭“碗礁一号”和福清长乐等海域考古作业过。
“水下考古队员非常辛苦,平时他们在考古作业时,午餐都是随便应付,下碗面条或者煮下泡面就是一餐……”林先生说,他陪着考古队员在水域作业时,常感叹考古人员不易。
相关链接
碗礁一号:2005年6月,福建省东海海域的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当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平潭碗礁附近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