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件京师瓷怎能带着问号进博物馆?
2016-08-04 13:07:41 作者:徐义闯 来源:红网 已浏览次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向北师大赠6000件“京师瓷”事件继续发酵。7月30日,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给北师大校长董奇写了一封公开信,希望学校就邱季端捐献6000件古陶瓷并成立博物馆一事进行专项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随后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遭到学校方面的约谈,对于后续鉴定的问题,不光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强烈质疑,北京市文物局方面至今也未接到关于设立博物馆和相关文物的认定申请。(8月3日环球网)
虽然捐赠者口口声声宣称6000件京师瓷是从20万件藏品中挑选出来的,且经过了初选、业内人士推荐、专家鉴定、仪器甄别等四道关卡,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珍品,业内估值达到万亿价值,但仍然挡不住相关人士汹涌的质疑之声。不光有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言辞恳切的公开信,更有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言辞激烈的抨击:“我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不是真的,我一般不说人家东西是真的假的,但是这个东西年份很浅,我说比你年龄还小呢。”孰真孰假?争论不休!常言道“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何不予以严谨鉴定,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无论是出于《文物法》的相关规定,还是文物收藏的一些常识和规范,既然要在博物馆里将相关文物面向公众展出,那么,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规范的鉴定,这实在是一个基本的常识。藏品靠收藏者自我鉴定,就涉嫌自说自话,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本次北师大接受校友捐赠数量之大、种类之多,的确让人赞叹,予以全面的鉴定一则可以为“6000件京师瓷”正名,为捐赠者扬名,二则也是为北师大消除负面质疑,树立良好高校公信力的必然之举。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方面北师大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赠数量庞大的“京师瓷”,又接受北师大聘任做博物院和研究院的院长;另外一方面对于北师大博士生的质疑信,校方不明青红皂白予以“约谈”,难免不让人质疑个中可能存在捐赠者和校方沆瀣一气、沽名钓誉的勾当。只是让如此海量文物带着重重的问号进入到我们的博物馆,合适吗?
众所周知,博物馆、文物研究院是向公众展出、展示和研究传统文化文艺珍品的地方,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研究我们几千年悠久灿烂文明内涵的作用,而展品品质真实、杜绝赝品是最起码的底线,否则,让欺世盗名的博物馆、文物研究院横行于高校校园岂非让人贻笑大方
对于社会人士主动捐赠私家文物藏品的举动,当然值得赞赏和大力提倡,但如此大规模的捐赠行为背后遭受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和抨击,自然不能武断认为这“6000京师瓷”就是赝品,但至少说明双方在捐赠的手续认定和程序上是有瑕疵的,缺乏权威机构的鉴定和把关,是很难让所有人完全信服的。为此,捐赠者和受捐方学校何不开诚布公、用严谨的鉴定说话,来打消公众的质疑,还相关方面的清白呢?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