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志愿军老战士为抗美援朝纪念馆捐献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红左老两口收到捐赠证书(图片来源:丹东新闻网)

 

  在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慰问手绢、奖状等物件后,8月2日,家住福春街附近的李红左老两口,收到了来自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捐赠证书。

 

  李红左和老伴周晚芳都是老志愿军战士。今年7月末,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团队的志愿者到他们家里走访慰问,两位老人毅然决定,要将多件承载着荣誉和记忆的物品,捐献给正在进行全面改扩建的抗馆。

 

  “在近两年时间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一次次地被捐献者感动。”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无私捐助,抗馆的文物史料征集工作,眼下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抗馆已征集到 1374件文物史料

 

  2014年9月,抗馆通过多渠道发布消息,面向全世界征集抗美援朝的文物史料。随后,各种捐赠咨询电话和邮件纷至沓来,工作人员也开始奔波各地开展工作。2015年5月,抗美援朝纪念馆成立了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团队,在为志愿军老战士服务的同时,也为文物征集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现在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文物,都是这个团队的志愿者征集来的。”抗馆工作人员说,这些志愿者经常走访慰问老志愿军战士,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些老战士在讲述过去事情时,便主动把收藏的东西捐了出来,并为文物史料征集工作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

 

  致敬最可爱的人志愿团队负责人陈琳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在走访志愿军司令部警卫连老战士罗广礼的过程中,结识了老人的儿子罗军,经其介绍又认识了志愿军后勤部随军银行人员吴宝良的儿子吴玉波。5月,吴玉波将其父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证书和33张志愿军随军银行的珍贵照片捐给了抗馆。近期,他们又借助罗军赴四川参加同学会的时机,委托其发动战友和同学帮助征集,现在已与当时二级战斗英雄朱友恒的女婿米川宁取得了联系,并正在做捐赠文物的动员工作。

 

  如今,经过征集人员和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抗馆已征集到文物史料共1374件。这些征集到的文物资料,不仅来自国内云南、四川、江苏、北京等地的战争亲历者及其家属,还有部分是美籍华人从美国收集到的。

 

  其中,志愿军家书、苏联慰问手册、志愿军随军银行照片、美军空战飞行图、志愿军驻安东办事处物品、人民功臣牌匾、美军士兵的军装和武器等珍贵的图片文献史料和实物,不但填补了学术研究馆藏史料的空白,也为英雄城市英雄人民布展、中美装备对比研究和陈列布展提供了依据。

 

  地缘感情深 征集故事暖人心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物证,是陈列布展的前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研究、展示、宣教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抗馆文物征集工作已经开展近两年,工作人员在征集到各种文物史料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些老志愿军战士及其家属们对丹东的地缘感情,和对抗馆改扩建工作的支持。

 

  “不仅那些老同志,很多志愿军子女也在捐赠文物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负责抗馆征集文物工作的张静告诉记者,去年,远在江苏盐城的老志愿军张才贵,在看到抗馆征集文物的启事后,立即让其儿子张卫东与抗馆取得联系,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些老物件邮寄过来,充实新馆。“其中有一份东西比较珍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十军委任令,老人毫不犹豫地捐了出来。”张静说,他们父子当时还主动表示,如果再有什么需要,将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

 

  没想到,不久之后,还真就需要他们“出力”了。那时,又有人打电话咨询捐助文物的事,但对方担心信息不实上当受骗,迟迟不肯“吐口”。因为打电话的人正好也在江苏盐城,张静就跟张卫东联系,拜托他帮忙去做动员工作。“没想到张卫东一口答应下来,而且马上行动,没过多久就把这些文物征集过来了。”回忆起这件事,张静至今仍然十分感动。

 

  2015年11月,沈阳军区联勤部第三干休所的赵友贵老人在三个子女的陪同下来到丹东,捐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和平万岁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其实,早在1993年抗美援朝纪念馆建馆时,老人就曾捐过财物。受老人的影响和带动,他的子女也都十分支持抗美援朝纪念馆改扩建和文物征集工作。

 

  今年年初,老人和其儿子再次来到丹东,不过这回捐赠的不是老人的“家当”,而是大儿子赵爱国在美国收集到的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武器装备和史料。据了解,这些文物都是赵爱国通过拍卖会、网络和旧物市场等渠道收集来的,有时为了一件藏品他需要开上十几个小时的车。而这批文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抗馆的馆藏空白。“就因为有这些老战士及其家属的全力支持,我们才征集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史料。”张静感叹说。

 

  抗馆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目前已经征集到了1300多件文物史料,但新馆改扩建后需要增加大量内容,征集文物工作还需要长期继续下去。抗馆工作人员目前正在想尽一切方法开展文物征集工作,他们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提供资源和线索,让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能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当年的历史。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