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
赵超,男,1948年10月26日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经历:
1979年9月—1982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学习古代铭刻与先秦、秦汉考古专业。
1982年9月—1991年6月,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负责整理出土墓志,从事古代石刻、 玺印、简牍等研究工作,兼为北京大学考古系讲授《古代石刻》课程。
1991年7月--2008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从事隋唐考古、古代文化思想史研究及古代石刻、出土文献研究,参加长江三峡、西藏等地考古发掘工作。 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等院校讲授古代石刻等课程。2008年10月退休。
1996年—1997年获选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基金访问学者,赴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中国研究所讲学及进行合作研究。
1997年4月应邀访问法国学术院(France Academy)汉学研究所作演讲。
1999年5月应邀访问美国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东亚系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作学术讲座。
2001年4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出席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
2001年6月应邀为日本明治大学东洋学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石刻,并任该校中国石刻研究所顾问。
2004年4月出席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
2004年5月应邀为法国高等实验学院(Ministere de La Jeunesse, De l’Education nationale et de la Recherche 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客座教授。6月至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un)及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作学术访问。10月应邀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教授。
2004年12月出席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讨论会并提交论文。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应邀为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2006年6月出席日本佛教大学主持的日本说话学会年会并提交论文。
2006年12月出席日本京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与意大利东方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古代石刻研究会并提交论文。
2008年9月至11月被聘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2009年2月至3月为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客座教授。并访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作学术讲座。
学术成果:
(一) 学术专著
1.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60万字> 中华书局1998版
2.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40万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版、2008再版
3. 唐代墓志汇编<36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版 (合著)2007再版
4.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图录本)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版 (合著)
5.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分册) <45万字> 文物出版社1994版 (合著)
6. 华夏衣冠五千年<12万字> 香港中华书局1990版
7. 衣冠灿烂<14万字>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版 2011再版
8.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22万字> 文物出版社1997版
9. 中国金石集萃(图录) 文物出版社1992版 (合作)
10.石刻史话(11万字)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0版,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再版
11.唐代墓志汇编续编<10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合作)2007再版
12.古代墓志通论<32万字> 紫禁城出版社2003版
13.古代石刻<14万字> 文物出版社2001版
14.二十世纪简牍帛书的发现与研究<20万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版
15.云想衣裳<8万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版,2011再版
16.石刻古文字<8万字> 文物出版社2006版
17.偃师杏园唐墓<个人2万字> 科学出版社2002版(合作)
18.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个人3万字)(合作)
19.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合作)
20.北京内城寺庙碑刻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1年 (合作)
21.洛阳汉魏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审改) 文物出版社2007版。
22.史记译注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版(合作)
23.三国典略辑校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版 (合作)
25.新编续补高僧传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版 (合作、主编)
26.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版(合作)
27.古今名著大辞典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版 (合作)
28.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 文物出版社1993版(合作)
29.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 文物出版社2002版(合作)
30.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 文物出版社2003版(合作)
31.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 文物出版社2006版(合作)
32.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 文物出版社2008版(合作)
33.中国考古学年鉴(2008) 文物出版社2009版(合作)
34.中国考古学年鉴(2010) 文物出版社2011版(合作)
(二)主要代表论文:
1.从出土印章看两处墓葬的墓主和年代 考古 1981.4(合作)
2.谈几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关问题 考古与文物 1982.6
3.邦。封,命。令,辨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中文大学)6期 1983年
4.郑州出土北齐造像释文补正 中原文物 1983.3
5.谈曹操宗族墓砖的性质及有关问题 考古与文物 1983.4
6.墓志溯源 文史 21
7.古代铭刻文字与古籍校勘 古籍研究2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8.读金文札记三则 考古与文物 1987.4
9.由唐代墓志看唐代婚姻状况 中华文史论丛 1987.1
10.盖蕃家族墓志综考 文史 29
11.唐代洛阳城坊补考 考古 1987.9
12.唐代墓志中所见的幽州城 考古与文物 1990.2
13.山东嘉祥汉元嘉画像石题记补考 文物 1990.9
14.南京出土六朝墓志综考 考古 1990.10 (合作)
15.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画像布局及其意义 中原文物 1991.3
16.法门寺出土唐代金银器的产地及晚唐金银器风格 法门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7.略谈唐代金银器的分期 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 科学出版社 1995
18.从唐代墓志看大族通婚 周绍良先生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 中华书局1997
19.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砖雕题材试析 文物 1998.5
20.山东滕州画像石执幡图与墓中解除风俗 中原文物 1999.3
21.妙善传说与观音造像的演化(台湾)中国佛学 1998.1
22.式,穹窿顶砖室墓与覆斗型墓志 文物 1999.5
23.北魏墓志中的等级制度 中原文物 2002.1
24.唐代墓志中所见的高句丽百济人士 揖芳集(张政琅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25.“树下老人”与唐代屏风式壁画墓 文物 2003.2
26.关于伯奇的古代图画 考古与文物2004.3
27.云居寺唐代刻经题记研究 海德堡大学美术史研究所中国北方刻经学术讨论会论文。2004年7月 《考古学研究》
28.共命鸟与比翼鸟 中国历史文物2006.2
29.国家博物馆藏北朝封氏家族墓志综考 中国历史文物2007.2
30.《东魏武定元年聂显标邑义六十余人造四面佛像》考释 中国历史文物2007.5
31.道术东传-谈日本平城宫遗址出土的符咒木简 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2009年
32.20世纪中国古代简帛、铭刻、文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燕京学报新26期
33.永安二年张昙祐法仪(义)兄弟等造像与石刻线画的发展 考古与文物 2010.6
34.唐代礼仪制度与唐代壁画墓 徐萍芳先生纪念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5.唐代兴圣寺主尼法澄塔铭与至相寺及三阶教 《宗风》2011.2
36.成都新出汉碑二种考释 文物2012.9
获奖情况:
《衣冠灿烂》一书 (14万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版)所属丛书获中国图书奖。
《古代石刻》一书(14万字, 文物出版社2001版)获考古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年)。
合作项目《偃师杏园唐墓》一书( 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获考古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
参与编辑撰写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获中国图书奖。
参与编辑撰写项目《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获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
学术自传:
1978年初,重新恢复高考以后,我考上了大学,一年以后又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研究生,学习古代铭刻学与秦汉考古专业。
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研究生招生后所招收的第二批研究生。当时正是百废待兴,能够踏入学校大门的不同年龄的同学们都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我们有幸得到老一代国内一流学者的亲自指导,听到夏鼐、苏秉琦、宿白、张政烺、李学勤等大师的教诲,加上考古研究所浓厚的研究气氛和严格的学术标准,培养了我们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坚实的知识基础。
我当时学习的专业以古代铭刻学为主。导师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孙贯文先生。时至今日,可能除了考古界的一些老人以外,没有多少人知道孙先生了。但是在我心中,孙先生永远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是我永远感念的恩师,三年中,他倾尽全力培育了我这个他一生中唯一的学生。我在我的小书《中国古代石刻概论》的序言中曾经写道:我“承受了先生用全部心血倾注的知识,也承受了先生对学术研究能后继有人的殷切希望。”后来听说,当时夏鼐先生和考古所有个计划,就是要系统整理和出版古代铭刻资料,主要是三种资料,即甲骨文、金文与石刻铭文。甲骨文合集的项目由历史所负责,金文合集由考古所负责。考古所还准备请徐森玉先生主持编集石刻合集。我当时的专业学习就是为参加石刻合集的工作做准备。所以,我本来以学习古文字学和商周考古为主,后来转向秦汉以下的石刻简帛等铭刻文字和秦汉考古的学习与研究。
研究生院毕业以后,由于考古研究所的石刻合集编集计划未能实行,我被分配到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跟随周绍良先生编集《唐代墓志汇编》。同时筹办《新中国出土墓志》的研究项目。这两项工作一做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间,我还自己编写了《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两部著作。同时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文物保护史分卷编写组的工作。借助这些工作,我和全国各地的文博部门广泛联系,得以看到大量考古文物资料,不仅与众多考古学者结下了友谊,相互学习,而且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近三十年来,我的研究工作以古代石刻与其他铭刻材料为主,结合汉唐考古与佛教考古,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首先要提及的是,在我对古代石刻进行全面研究时,汉代画像石成为必不可缺的一个研究对象。我在汉代画像石的研究中不局限于以往仅仅诠释画像内容的研究方法,比较早地从画像石墓、画像石祠堂等古代建筑遗存的整体结构去分析画像石的各种内容与它们的总体分布情况,组合情况。在《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画像布局及其意义》一文中提出了汉代画像石墓中的画像根据内容可以划分为天上的仙界、地上的现实世界与表示历史、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的过去世界等不同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在建筑中占据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并将这一划分与汉代人的宗教思想联系起来。同样出于对汉代宗教思想与丧葬习俗的认识,我又将一些汉代画像石中始终未曾得到解释的图像作了比较合理的解读,如以滕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鬼怪形象为代表的系列鬼怪图像,以沂南画像石墓中的双人头鸟身形象为代表的共命鸟形象等,由此涉及到汉代流行的原始多神信仰与早期佛教等思想史的研究课题。后来,还就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手法、艺术特点与北朝佛教雕刻之间的传承关系,汉代画像石中的孝子图画以及这些图画在北朝石刻线画中的反映等专题作过研究。我还多次提出全面汇集画像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必要性。现在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是在山西、河南等地比较常见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墓葬。从五十年代宿白先生对白沙宋墓的全面研究起,类似宋墓就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其中普遍存在的孝子故事图画,在近年来有多次重要发现。类似墓室壁画、砖雕的发现广及北京、辽宁、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时代涉及宋、辽、金、元等数百年间。我对发现有这一类孝子故事图像的墓葬资料进行了汇集与分析研究,并就古代二十四孝的形成过程与流行情况作了深入探讨。
在宋代壁画、砖雕墓的研究基础上,我又把视线投向更早的唐代与北朝壁画墓研究领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我很早就考虑过的问题——山西太原金胜村附近唐墓壁画中的《树下老人图》。对这些《树下老人图》是在表现什么内容,以往众说纷纭,没有比较可信的解释。我全面分析了从汉代画像石、壁画、北朝石刻线画、漆画到唐代壁画墓的大量有关资料,找出其中相关的发展脉络,发现了古代绘画中延续长久的忠孝故事图画系列这一现实存在,同时结合古代孝子思想的传承情况和孝子传文献,推定出山西太原金胜村附近唐墓壁画中的《树下老人图》是包括曾子、伯奇、孟宗等孝子故事的忠孝图画。这些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还在继续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唐代壁画墓以及宋辽金元的壁画墓做更全面、更深入的综合研究。作为石刻组成之一的佛教造像也曾是我研究的对象,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
由于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需要,我多次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从长江三峡边上的巫山、中原各地、直到西藏琼结。在艰苦工作的同时,也考察了各地的文物胜迹,特别是石窟寺、古代建筑、壁画等古代艺术文物,为我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大量实地感性知识。1996年以来,我曾经陆续被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高等实验学院、法国学术院、德国海德堡大学、日本明治大学、东北学院大学、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等学术单位邀请去讲学或作客座教授。在讲课和学术交流之余,我也尽情地参观了各国的著名博物馆和文物古迹,从而充实了对世界历史和世界考古学、美术考古的了解与认识。在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中,也学习与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扩大了自己的眼界,获得了很多有益的新启示,使自己的学识与研究方法有了进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间,我还曾经为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讲授过《古代石刻》的课程,以后在讲稿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古代石刻概论》这一专著,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由于以前没有全面论述石刻的著作,这一著作问世后,在考古文物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在20世纪末,出于总结世纪学术发展的要求,我又应邀陆续完成了《古代石刻》、《二十世纪简牍帛书的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墓志通论》等专著。另外,我还从事过古代服饰文物的研究,揭示古代服饰变化的过程与其后面的文化背景,出版了《华夏衣冠五千年》等一系列专著。
迄今为止,我个人撰写出版学术专著等书籍12种,参加合作撰写出版学术著作7种,独自与合作整理出版古籍14种,合作编写工具书8 种,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他文章约60篇。就自己的研究方面来看,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石刻、简牍帛书、玺印等铭刻资料的研究架构,正在完善对古代壁画墓及有关的古代壁画、画像石、雕刻等资料的全面研究架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