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物简介:

 

  钱国祥,男,1961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79年9月进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83年7月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93年担任洛阳汉魏城队长,主持该城考古勘察工作。2007年兼任洛阳工作站站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洛阳工作站站长、洛阳汉魏城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3-1992年,先后参加了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汉魏洛阳城大城墙垣、东墙建春门、北魏外郭城及大市、城西东汉大墓及墓园遗址、北魏宣武帝景陵等考古发掘。1993年起,负责汉魏洛阳城考察工作,先后主持了金墉城、永宁寺西门及塔基、唐代白马寺、北魏宫城阊阖门以及附近两周墓地、宫城二号与三号门址、宫城西南角、内城东北角等考古勘查发掘。目前正承担着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太极殿遗址的考古勘察与保护研究项目。

 

  主要从事汉唐城市与墓葬考古、建筑瓦当与佛教造像研究等。先后撰写发掘报告与研究专著4部、发掘简报与论文70余篇。对汉魏洛阳故城的历代都城形制演变、宫城形制变化、金墉城始建与沿用、南郊礼制建筑群和北魏永宁寺寺院布局等均有一些深入研究,对汉魏洛阳故城出土的建筑瓦当、北朝釉陶和瓷器、北魏永宁寺出土的泥塑佛教造像等重要遗物也有一些个人见解。

 

  学术成果:

 

  专著:

 

  1、《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合著)

 

  2、《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文物出版社,2007年8月。(合著)

 

  3、《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合著)

 

  4、《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一)》,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合著)

 

  主要论文、发掘简报代表作:

 

  1、《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考古》1996年10期。

 

  2、《汉魏洛阳故城圆形建筑遗址殿名考辨》,《中原文物》1998年1期。

 

  3、《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3期。

 

  4、《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瓦当》,韩国国立庆州博物馆《古代东亚三国的对外交涉》,2000年9月。

 

  5、《云纹瓦当在洛阳地区的发展与演变》,《中原文物》 2000年第5期。

 

  6、《北魏洛阳永宁寺的遗迹与遗物》,日本美秀美术馆《龙门石窟特别展》,2001年9月。

 

  7、《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8、《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考古》2003年7期。(合著)

 

  9、《由阊阖门谈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考古》2003年7期。

 

  10、《北魏洛阳永宁寺塑像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年1期。

 

  11、《河南洛阳市白马寺唐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3期。(合著)

 

  12、《汉魏洛阳城金墉城形制布局研究》,《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汉魏洛阳故城40年的考古勘察收获》,《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2月。

 

  14、《北魏洛阳的佛教寺窟与永宁寺造像》,《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5、《汉魏洛阳城南郊三雍礼制建筑初探》,《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16、《汉魏洛阳故城半个世纪的考古工作回顾》,《洛阳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合著)

 

  17、《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新发现北魏宫城二号建筑遗址》,《考古》2009年第5期。(合著)

 

  18、《洛阳的古代都城遗址》,《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中华书局,2009年8月。

 

  19、《北朝的釉陶、青瓷与白瓷---兼论白瓷起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10月。(合著)

 

  20、《河南洛阳市北魏洛阳城津阳门内大道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10期,2009年11月。(合著)

 

  21、《西晋末年中原汉人南迁与魏晋洛阳都城》,《国士颂——庆贺黄石华教授九十华诞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22、《从汉魏时期都城形制的变化谈一点对西高穴大墓的看法》,《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27日。

 

  23、《汉魏洛阳城发现的礼制建筑与佛寺遗址》,《中国南北朝建筑文化与百济》韩国湖西考古学会,2010年4月。

 

  24、《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三号建筑遗址》,《考古》2010年第6期。(合著)

 

  25、《东汉洛阳城灵台的勘查与形制复原》,《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26、《魏晋洛阳都城对东晋南朝建康都城的影响》,《考古学集刊》18集,2010年7月。

 

  27、《改革开放30年来汉魏洛阳城的考古收获》,《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2008》,文物出版社,2010年10月。(合著)

 

  28、《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五号建筑遗址》,《考古》2012年第1期。(合著)

 

  29、《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中枢区南部的合作勘察》,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日中韩古代都城文化的潮流》,2012年10月。

 

  30、《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的考古新进展》,韩国东北亚财团《东北亚考古遗迹发表会》,2012年11月。

 

  主持科研课题:

 

  自1994年起至今,常年主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考古勘察发掘与保护研究课题项目。目前已完成两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汉魏洛阳故城南郊东汉刑徒墓地》和《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考古报告的整理研究,其中后一项作为主持人还是2005-2008年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8-2011年还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共同在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南区进行的合作考察研究项目。2012年起,则负责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点创新课题《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太极殿遗址的考古勘察研究》项目。

 

  所获奖项以及荣誉称号:

 

  1、论文《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获得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成果二等奖。

 

  2、论文《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获得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中型发掘报告《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获得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4、论文《由阊阖门谈汉魏洛阳城宫城形制》,获得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

 

  5、专著《汉魏洛阳故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196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荣获2012年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

 

  学术自传:

 

  1979年从中学进入大学,也是我第一次从中原大老远跑到东北,虽然来自铁路家庭,对火车没有再熟悉的了,但是从来没有走得那么远,也不知道要学习的考古专业将来会做什么?就这样,朦胧之中我走进了考古这一行业。

 

  大学的四年生活,感觉过的很快。因为是来自古都洛阳的缘故,虽然当时对考古专业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尤其是宋代以前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重要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都和家乡河南及洛阳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在同学们面前引以为豪的事情,自然也就成为我认真学习历史的一种动力。

 

  真正融入考古行业,还是大学的三次考古实习。从白燕遗址到杏花村遗址的考古实习,再到上马墓地考古报告的整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逐渐打开了我对考古工作的兴趣。1983年初入考古所,那还是老先生居多的时代,还是有很多的考古大家经常能够见到的。但由于初出校门,学生气十足,见了老先生们除了点头致意、就是老师好!还不知道应该改口称先生了!到所不久,先后到琉璃河和洛阳汉魏城参加发掘工作。80年代初期,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但老先生们的工作追求和治学精神,还是深深地影响了我。尤其记得段鹏琦先生曾给我写过一幅字:“业精于勤”,其用意明确,我会永远铭记。但是我认为真正影响我的还是他们那一代人勤恳工作谨慎治学的精神!我自知是一个缺少天分的人,又缺少文献基础,做晚段考古明显比较吃力,而且手不快、办事又较真,因此在行内出成果算是比较慢的。正是从那时起,我也将前人那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为座右铭,潜心坐下来多读书,多思考。掉头想来,这些缺点和经历可能也恰恰是我从事考古工作的一个优点,就是不浮夸、不急躁、一切慢慢来、顺理成章,到了一定时候成果自然就出来了。这个阶段的沉寂,显然为以后的工作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最初做研究并小有收获,也是从城址考古的最基础资料——建筑瓦当的整理开始。当时这方面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文章还不是很多,一切都是依据在汉魏洛阳城收集到的考古资料着手。当然这些资料也是前辈们多年积累下来的,积少成多,也赶上了能够出成果的时候。建筑瓦件是自周代就开始出现的重要考古材料,在古代城址的断代上非常重要。但在80-90 年代,这类材料尚没有系统研究,缺少能够断代的标准序列。我通过对这批建筑瓦当制作特点、纹饰图案的分类研究,结合伴随使用的板瓦和筒瓦等瓦件特点、出土地点、地层关系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再结合汉魏洛阳城的历史沿革,对该城址建筑瓦当的演变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概括总结,同时也建立起了洛阳地区自周代一直到北朝时期建筑瓦当的分期标尺。一个结论的得出相对容易,但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却十分不易。当时也考虑到这个结论可能会存在阶段性,现在看来还比较欣慰,至少目前结论还基本正确,不仅经过了汉魏洛阳城后续考古资料的验证,其他城址的瓦当研究也多有引用。正是从这个研究入手,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后续研究方向。即从瓦当研究对该城址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开始关注对该城址历史沿革的考察与研究,进而深入到对该城址各个时期都城平面形制布局变化的研究。

 

  对该城址历史沿革研究的主要收获,就是通过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自周代始建,历经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和北周等时期不断增修、改建与扩建,一直延用到隋唐的城址沿革历史进行了系统概述,这也是该城址考古与历史文献资料基本吻合的首次系统研究。历史时期考古的乐趣之一,也就是通过新的考古发现不断地印证历史文献,你在收集历史文献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谜团,通过考古工作得到了解读或辨识,那感觉就是一个成功者。我在对汉魏洛阳故城宫城形制演变的研究中,通过考古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对东汉、曹魏、北魏等时期的都城范围、宫城形制都分别进行了考证研究,其中既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也不乏一些个人观点与大胆推测,如汉代南北宫的形制与范围推定、曹魏新修的洛阳宫位置变化与形制特点、北魏在曹魏洛阳宫基础上继续修建洛阳宫城等等,都是涉及到都城宫城形制变化的很重要内容。目前对北魏宫城的考古勘察仍在实施中,其考察收获对上述研究结论具有很重要的考古证据支撑。

 

  有时候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也会受到所接触资料的影响。如我对永宁寺塔基出土泥塑造像的研究,就是通过发掘期间日复一日对遗址现场和出土造像的细致观察和揣摩,产生一些问题。当然,因为缺少佛教考古方面的知识,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付出的精力也更多。包括多次陪同国内外同行对龙门等石窟考察时的观摩,以及回来后对相关佛教题材资料的大量收集与研读,由此对上述佛教造像的内涵和异同逐渐形成一些看法。当然后续结论也还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研究,如民族融合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宗教与统治者的关系、中原正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等等,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内容。而且研究的越深入视觉感觉越宽阔,对有些观点的认同感越是坚定。

 

  现在算来,跨入考古行业已经30多年,我也进入到知天命的年龄。几十年来,我一直都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做人要厚道诚实,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更需要实事求是。回视自己的过去,虽然30年的考古工作也没有很华丽的精彩篇章,而且还时常感觉到工作与生活中担子很重、压力很大。但正如古话所说: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知足矣!至少我曾经:勤奋、诚实、努力、收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