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建国,男,1966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1989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工作,从事考古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即GIS)以及考古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2007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获地学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近年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专著:

 

  1.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19.5万字,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考古测绘、遥感与GIS,2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研究论文:

 

  1.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分析,6000字,考古,2006年第3期。

 

  2.GIS支持的中国山西省襄汾县古代聚落的研究(日文),8000字,“阅读世界历史空间信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6月,日本京都。

 

  3.基于GIS技术的聚落考古研究,7800字,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2006年12月,北京。

 

  4.“数字考古”的理论与实践,7000字,南方文物,2007年第1期。

 

  5.GIS支持的临汾盆地古代人地关系研究,7000字,考古,2007年第7期。

 

  6.遥感与GIS支持的洛阳盆地聚落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第二辑),2007年12月,北京。

 

  7.GIS支持的周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中心成立十周年论文集,8000字,2009年6月,北京。

 

  8.三维GIS技术支持的古代人地关系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年第3卷第4期。

 

  学术自传:

 

  我在考古研究所工作几年之后,对考古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1992年开始阅读并翻译了大量遥感考古方面的英文资料,坚定地认为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应该在考古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建议几位同事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时购买一些航空影像,由我来进行分析研究遗迹分布情况,于是开始了新疆高昌古城、北庭古城和陕西汉长安城等的遥感考古试验。1993年为了配合西藏藏王墓和列山墓葬群的考古工作,我在暗房中对两处遗址的航空影像进行反复处理,然后到实地进行调查,发现了很多现已毁坏的墓葬,为吐蕃时期王陵布局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分析和探索的结果,我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并据此于1994年申报并获得了国家计委的经费支持,在考古研究所建立了遥感考古实验室,为后来全面开展遥感考古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纪之交,我意识到应该集成现代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与网络等技术,共同完成考古发掘和研究中信息的提取、编辑、成图、分析、模拟等工作,于是发表论文全面系统地提出“数字考古”概念,旨在推动国内考古研究信息化进程。随后的几年中,将多种空间信息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对河南洛阳盆地、山西临汾盆地、陕西七星河与美阳河流域、垣曲盆地等区域的古代聚落进行研究,解释相应地区的古代人地关系,探索水系分布、集水盆地大小与古代聚落分布的密切关系。参与并完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考古学多卷本》和《考古科技理论与方法研究》等重大课题中相关内容的研究和撰写任务。主持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三)》和《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中的考古GIS与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发表研究专著《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一部(19.5万字)、教材《考古测绘、遥感与GIS》一部(23万字)、研究论文30余篇、考古科技综述、译文1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介绍考古空间信息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5——2010年,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后升级为考古文博学院)考古专业讲授《考古测量》课程,后来逐步增加考古遥感、GIS等内容,课程名称改为《考古信息技术》,2005年该课程被选定为北京大学的主干基础课程,2008出版了该课程教材。2004年起,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中心举办的多个培训班上主讲《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2012年开始,受聘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讲授《考古信息技术》课程。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讲课持续了16年,我将其作为此生最大的荣誉,在北大讲课也成为我十余年来最为期待和自豪的工作,值得永远回味。所以特别感谢考古文博学院几届领导的提携、众多老师的鼓励和17届同学的支持。讲课近20年,我感觉自己的收获最大,深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从中受益匪浅,也使讲课成为我工作乃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无法割舍。

 

  我出生于安徽庐江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家族,幼时家境贫寒。由于家族没落,解放时没有家产,幸被划为下中农成分,所以尚能进入小学读书,当时也只是希望长大后能够看懂村会计给自己如实记录每天的工分。高中毕业之前没有走出过离家10公里的范围,后来是因为参加高考才去过县城,不知道外面有精彩的世界,素无大志。我幼时虽然家族没落,但遗留的传统与习惯没有改变,从小就受到传统礼教的严格熏陶,说话做事都被要求中规中矩,不能有失体统而辱没先祖声望。

 

  1985年进入大学学习,终于跳出农门不再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初入大学校门,看到“欢迎你,天之骄子!”的横幅,真是受宠若惊。但是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平静,各种思潮激烈冲撞,社会变革频繁而迅速,电视片《河殇》深入剖析着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当我们知道自己不是天之骄子、怀疑学好数理化是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怕的时候,毕业前赶上了轰轰烈烈的89学潮……

 

  本科毕业后出于无奈和偶然来到了考古研究所,从此与考古结缘。20多年来工作上总的来说还算比较顺利,完成了一些探索性课题的研究,感觉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做这样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让我了解了什么是考古,明白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考古的关系。同时也结识了考古圈内许许多多的同仁和朋友,这是我20多年来最大的收获,自己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各位同仁和朋友的支持与合作。  业余爱好广泛,主要有绘画、摄影、古诗词、乒乓球等,但仅仅是爱好而已,尚未有什么精通之处。现在投入业余时间更多的是风光摄影,由于本科毕业前后几年曾对中国山水画特别感兴趣,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对山水画的构图领会较深,现在用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来拍摄风景,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对于未来我从不作精细的企划,因为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偶然会随时发生。所以我只是想保持一种淡泊、坦然而且简单的心态,认真做好眼前的工作。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