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食盐专营霸王条款:卖得少了算贩售私盐
清代食盐专营告示
2014年11月20日,盐业主管部门工信部确认,有关部门正加紧研究制定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总方向是取消食盐专营,这意味着延续了2600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即将寿终正寝。在过去的2600年里,政府为了控制食盐的销售,做出的规定花样层出不穷。在安徽省档案馆内,珍藏着一份清代光绪年间的食盐专营告示,当时正值清末,安徽销售私盐现象严重,但清政府却没有放弃对食盐专营的控制,甚至给出了“霸王”的规定。
光绪年间安徽贩卖私盐泛滥
这是一张当年颁发给获得食盐销售权的商铺的告示,颁发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初十,印刷在一张黄色的长条纸上。
告示的抬头是一位官盐督察官的头衔:钦加二品顶戴督办皖岸督销淮盐总局兼两江水陆安徽江防营务处江苏候补道张。在告示中,这位姓张的督办表示,他自到任淮盐总局督办一职以来,通过明察暗访,发现了许多安徽食盐专营中的问题。
从这份告示前半部分来看,当时安徽的一些商铺贩卖私盐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既不换领总局告示,亦不具结认销。”“多官私混淆,漫无稽考,甚至假刊印示,目无法纪……”这段告示的意思是说,一些销售食盐的商铺,既不领取督销淮盐总局的告示张贴在店门外,也不备案食盐的销量,甚至很多商铺既销售官盐,也销售私盐。有的商家为了贩卖私盐方便,又试图逃避政府盐业部门的检查,甚至还伪造了淮盐总局的食盐专营的告示,贴在商铺门口,用来应付检查。
官盐卖得少了按售私盐论处
在历数了一些地方盐业专营现象的混乱后,这份告示开始将整顿措施列举在告示上。在这份告示中规定,出售食盐的商家,必须按照数量和规定领销官盐,并且要将此告示悬挂在商铺门口,方准领销官盐。
在告示中,还有一个近乎苛刻的规定,商家每月必须销售若干数量的食盐,如食盐销量过少,或者销售的食盐数量与从盐业部门预先领取的官盐数量不符,则以销售私盐论处:“倘领销盐数过于短少,与认销结数不符,即系假官售私定行。”
而且,告示中对于不守规则的食盐销售商的处罚是严厉的:一经查实,销售私盐的商家“立予封闭,轻则本利充公,重则按例治罪”。最后,告示中还对这些商家加了一句警告:“切勿轻踏法纲,自取咎戾。”最后落款中,这份告示需要张贴在位于徽州歙县黄墩村(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的王永隆商铺分号门前。
私盐泛滥源自繁重盐税
严禁售卖私盐,政府盐业部门为何做出如此苛刻甚至不近人情的规定?和历朝历代一样,清政府牢牢控制着盐政、漕运及河工这三种商业,并列为三大政。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盐政,统管着盐的生产、储运、销售,并规定禁止销售私盐。清代盐政纷繁复杂,尤以地处江苏、安徽两省的两淮为最。
两淮盐政分为淮北、淮南两地厘局,都是对淮盐征收盐厘的机构,对食盐征收的厘税额很重。皖岸督销淮盐总局,是安徽省盐业运输口岸管理的机构。在史料记载中,这个机构属于两淮盐政所统辖,对运输销售进行统管,征收盐厘(盐的赋税)是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
清代对盐业征收的赋税极高,以两淮盐政为例,每过一卡,就要征收盐厘。这个盐厘的征收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根据清代同治年间曾国藩对于全国盐政整顿后的一些历史记载,安徽口岸每引(400斤)盐,盐业管理部门就会抽厘4两4钱。根据当时的规定,商人运盐,最低以一票起运,在地处安徽的皖岸,一票的数量为120引,即48000斤,并且政府规定这个贩盐的数量“少者不准,愿多者听”。如此算来,在安徽地段,办理批发官盐所需要的最低成本,仅仅是盐税这一项就需要500多两,自然是一般小商小贩所无力承受的,所以当时贩官盐的都是富可敌国的大盐商。
贩卖私盐利润远远大于官盐
但是和官方合作,运送官盐,给那些大盐商带来的利润也是巨大的。根据同治五年(1866年)两淮运司程桓生报告可知,淮南盐商每运盐一引至皖岸,可获银3两7钱,而国内其他地区口岸,这个利润更高。这样一来,这些运送的官盐通过层层抽取利润,到了零售商手中,成本被大大地提高。
如果按照当时的粮食价格计算购买力来估算,一两白银折合人民币280元的购买力,而每引(400斤)盐收税4两4钱,则平均下来,每斤盐光是赋税银子就折合人民币3元左右,这还不算上食盐的生产加工、运输费用、盐商利润等成本。如果将运送盐的盐商的利润算入,每斤盐又需要加上2.7元的利润,这样,每斤食盐到了零售小商贩手里,将此前的这些成本都算入,一斤食盐的价格应该折合如今人民币8元至9元左右,远远高于现在的价格。
由于大笔利润被官方的盐业总局和与政府合作的盐商拿走,当时的食盐零售商家在零售时,能够赚取的利润少得可怜。比如告示上的王永隆,便是这样的小商号。为了在零售上赚取利润,一些零售商号冒险贩卖没有盐厘的私盐,躲避盐税和盐务局制定的统一批发价,就不足为奇了。到了清末,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地方上贩售私盐的现象更为严重。
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清政府官方的利益。由于控制盐业所带来的收入,是清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为了让更多的零售商出售官盐,地方上盐业管理部门不得不做出了这个霸王规定,商家每个月必须出售一定数量的官盐,如果卖不到这个数量,肯定是商铺里卖了私盐,才导致官盐卖不出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