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墓葬完美再现

  “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品质之高,纹饰之美,都是过去罕见的,堪称宋服之冠!”

 

  “800年保持如此好的骨骸,是长江以南所罕见的!”

 

  “朱漆大棺还能够这么光鲜铮亮如同新造,令人震惊!”

 

  这是国家文物局丝织品保护基地、体质人类学研究基地、漆木器保护中心的权威专家学者,在清理考察黄岩赵伯澐墓葬出土文物时,所发出的感叹。

 

  黄岩宋墓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受到了国内相关文物保护机构的倾力支持,70余件珍贵文物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应急发掘保护,使得精美的文物重现往日的华彩。考古发掘目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众多文物考古、科研人员的心血凝聚和智慧结晶。

 

  满满一棺木丝织品,考古人员惊呆了

 

  5月4日,考古发掘的第一天,受浙江省文物局指派,来现场负责宋墓考古发掘清理工作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专家郑嘉励,判断棺木内可能存在有机质文物,是百年不遇的“奇迹”。经浙江省文物局的协调,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第二天一早驰援黄岩。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丝织品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派出的是技术部正副主任,汪自强、周旸的团队,他们两位都是国内顶级的丝织品保护专家。汪自强是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副主任,周旸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

 

  在赵伯澐棺木打开之时,在场的考古人员被满满当当的一棺木丝织品所惊呆了。专家们对前一天给棺木钻洞放水的决定特别嘉许。那是棺材里面珍贵丝织品得以保全的关键一步。假如没有郑嘉励的决断坚持,而让尸体浸泡在水中运输,稍有颠簸,有机物文物可能瓦解,化成汤水。

 

  丝绸属于蛋白质,是最难保存的文物之一。无论如何华美的丝绸服装都无法抗拒时间的力量,绝大部分都在千百年的埋葬之中,碎作灰尘化为泥土。专家们庆幸这些丝绸衣物竟能穿越800年时光,而没有多少糟朽,基本保存完好!所谓“糟朽”,后来专家作了这样的解释,“就是蚕丝蛋白高分子不断降解,分子链不停地断裂,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丝织品变得十分脆弱,一触即碎。”原本绚丽的色彩褪尽,柔和的丝光湮灭,这种趋势如同水往低处流一般的自然,无法逆转。

 

  对于这些脆弱的丝织品的抢救性保护,长期以来是纺织品文物专家所殚精竭虑的,往往时间和环境是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做到万无一失,专家们集体讨论研究文物提取方案。5月6日,丝织品文物工作者展开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抢救文物好比救火!清理工作必须赶在一天内完成。按正常工作进度,清洗一件丝绸衣服一位工作人员将耗时一天。汪自强、周旸两位专家亲自带头俯身清洗,他们的动作节奏如同手中皮管的水流速度。经十余个小时的连续紧张工作,数十件丝织品得到及时有效的应急保护。这一天,中国丝绸博物馆团队,堪称艰苦卓越。对于他们的敬业精神,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感动赞叹。

 

  经第一次清理,共整理出50余件丝织文物。这些丝绸服饰包括了衣、裤、袜、鞋、帽、饰品等形制,有绫、罗、绸、缎及绢、纱、刺绣等品种,涵盖了一年四季的所有穿戴,其丝绸的图案花纹尤为精美,反映了南宋时期的丝织品工艺水平。

 

  后来,周旸在6月8日的黄岩宋墓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出土的丝绸文物,从数量上说不是最多的。但就目前国内发现的南宋墓葬而言,如此系统的南宋宗室成员服饰成套出土,在全国范围内鲜有先例。”

 

  黄岩的考古发现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泓、文物处副处长许常丰、博物馆处调研员金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明专门到现场指导工作。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对此作了批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