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打造商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7月20日,记者走进位于义乌车站路上的“老车站1970”文创园区,切身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复古文艺气息。一家名为卓盈堂的银饰定制店铺引人关注,店主王樟高是一名纯银手工艺传承者。去年他进驻文创园后,改变了原本实体店销售的经营模式,将o2o线上私人定制与线下体验及零售相结合,销量成倍增长,品牌效应凸显。

  在“老车站1970”文创园区,走到哪儿都能发现像卓盈堂这样的特色小铺。

  据了解,根据义乌的产业特色,“老车站1970”文创园区划分为工坊区、会客厅、文艺弄堂三大区域,可同时容纳200家文创业态。其中,工坊区占地约1.1万平方米,是园区重点打造的亮点区域,主要针对微商、手机app、o2o等新兴互联网应用企业。同时,引进创客工作室、匠人工作室、设计体验馆、艺术衍生品创业研发单位等,重在把创新研发与义乌小商品研发生产进行对接,以提升义乌小商品的原创能力与水平,推动义乌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老车站1970”文创园负责人陈义龙介绍,工坊区里有100名手工艺匠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商业的手段进行商业运作,然后把它保存下来。

  作为义乌市重点推动的文创项目之一,“老车站1970”文创园充分借鉴北京、上海、台湾等地文创园区的设计理念与运营模式,并结合义乌本土的人文、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旨在搭建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创业气息独特、创意概念新颖的花园式“互联网+”文创中心。

  为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义乌还在宾王市场原建筑群谋划建设文创产业园区,以进一步发挥义乌商贸文化优势和原宾王市场的空间资源优势。通过公共艺术介入、空间环境再生、休闲功能耦合、文创机制创新等措施,力争把宾王市场区块规划建设成为集众创空间、时尚体验、城市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化、高端化、时尚化、产业化的商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引进高端文创产业,实现老市场的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进一步引导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