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000件未经鉴定的瓷器能被命名为京师瓷吗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校友、移民香港的商人邱季瑞向母校捐赠了6000件瓷器。而这批号称涵盖了“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的古陶瓷,是邱季瑞十年的藏品,“具有‘全’、‘精’、‘稀’三个特点,有极高的艺术与研究价值”,并放言加上其他捐赠将陆续使北师大古陶瓷收藏达到一万件左右。这个极具新闻效应的事件毫无悬念地引起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多家媒体的报道,迅速传播开来。由于事关“古陶瓷”的真伪、捐赠是否合规等多种疑问,有去年浙江师大古瓷捐赠闹剧在前,因此,此事一经扩散,顿时在全国古董界、文物界、陶瓷研究界等领域引起了较大反响。

  捐赠不是新鲜事。但是,捐赠如此数量属于文物范畴的“古陶瓷”,并由北师大宣布以此建立“北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及北师大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同时启动《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写工作,而且由北师大校长宣布“清华有清华简,北师大有京师瓷”,直接命名这些未经正式鉴定的瓷器为“京师瓷”,就不再是单单关乎一所高校声誉的事情了。此事涉及到文物界、古玩收藏界、古陶瓷研究等诸多领域。“京师瓷”倘若是如宣传所谓均为精品古陶瓷,必须首先在学术上能站得住脚,且要经得起各种质询。

  首先要质疑的是,既然是博物馆,就必须对所入藏物品作出正式鉴定,即由国家文物部门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鉴定,而不是由捐赠方自行处理或指定。那么,对北师大入藏的这批“古陶瓷”论证、鉴定过程何在?鉴定专家团队中有多少是文物部门的真正古陶瓷专家?是否符合现代博物馆收藏制度?

  当代社会中的捐赠绝不仅仅是你情我愿的单向小事,尤其受赠方不是私人机构,而是属于全民所有的公立大学,须得妥善面对捐赠物品及后续事宜。作为文物捐赠更涉及到对这些古陶瓷的鉴定、归类、收藏、保管,这都是极为专业和严肃的事情,绝非捐赠方与校领导一拍即合的简单过程。据报道,北师大为此将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博物馆与研究院,占地一万平米以上。而在欧美国家,面对捐赠是非常慎重的,除了考虑经费外,还要经过多方面的专业评估。为什么?就是因为捐赠不仅仅是赠予一些物品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典藏、保管、研究、场馆建设及维护等诸多后续事宜。

  例如,英国著名艺术品收藏家萨奇欲将他手中价值3000万英镑的200件包含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品捐出去,而且,萨奇还承诺承担藏品的存储、保险、维护及修复等费用。从2010年就开始联系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美术馆。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机构愿意接受他的藏品。欧美发达国家对捐赠的慎重并非空穴来风,更多是来自于严谨的专业评估和负责任的担当态度。宁缺毋滥,更不会在丝毫没有鉴定的基础上拍脑袋行事。实际上,基于近些年我国混乱的博物馆建设狂潮,以及前不久类似冀宝斋“古陶瓷”博物馆式的闹剧,面对这种民间捐赠,作为公立大学的北师大更有责任甄别、鉴定、估量这批陶瓷器物,严肃对待此事,慎下决策,方能对得起北师大历经那么多先贤积累而成的学术传统。

  那么,北师大作为一所高校,这笔建设博物馆的经费又从哪里来?若是财政拨款,公众质疑就再正常不过。古陶瓷博物馆不同于其他,在展示、保管等方面必须专业,如保管必须考虑恒温恒湿及具备相当的典藏空间,且要配套专门的文物保管和相关研究团队等,后续维持费用将极其高昂。又将由谁来承担这笔长期不菲的费用?若是由纳税人埋单,北师大就更有责任起码先对这批号称“古陶瓷”的藏品进行仔细的经得起质询的鉴定,而不是对入藏物品尚未有足够学术论定,文物界与众多藏家、研究者尚有众多质疑的情况下,贸然行事。毕竟,即便捐赠方出于善意,但若其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就会显得武断。而作为受赠方的北师大如匆忙行事,草率决策,最终贻笑大方是小,学校声誉和国家资产受损是大。

  其次,最重要的是作为捐赠品的古陶瓷是否到代?鉴于古玩收藏鱼龙混杂,赝品众多,所谓古陶瓷的价值主要就在于物品是否到代老货。所谓鉴定,主要集中在仿制赝品、到代老货、是否修补等方面。号称北师大古陶瓷博物馆总不能在建成后收藏一些误人子弟的仿制赝品吧?因此,货真价实至关重要。从网上流传出的邱季瑞库房的图片中就可看出,绝大多数器物基本是一眼假的赝品,至少是有疑问,充满了大量臆造之物和尚不能算是高仿的仿品。

  古物收藏首先是一项精深的专业学问,历来被誉为“水很深”的行业。尤其是中国古陶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釉色纷呈、器物繁杂,即便是各省市博物馆资深专业考古人员也不能说在古陶瓷多方面都是行家里手。这几十年来,冯先铭、陈万里、邓白、叶喆民等老一辈古陶瓷学家从考古入手,大量采集各窑口瓷片并结合史料进行鉴定,方能准确地断代断窑口;耿宝昌等明清瓷鉴定专家则是从小在琉璃厂、古玩行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才具有高水准的鉴定眼力;而即便像刘益谦这样的投资几十亿的收藏家,虽然他本人未必是古陶瓷方面的专家,但至少也会依赖大拍卖行及拍卖传承有序的大藏家之物如玫茵堂传瓷才敢下拍。而遍观世界知名古陶瓷藏家和收藏机构,无不是殚精竭虑,精深专事收藏。像玫茵堂这类收藏瓷器的世界顶级收藏机构,历多年来去伪存真,在多位顶级古董商的长达几十年的不间断经营中才能博得一点声誉。

  若不是先成为一名鉴定家和研究专家,至少要借助于文物界、古董行的好手“掌眼”才能收藏到精美的器物,也才能配称得上是“著名收藏家”吧?外界质疑邱季瑞仅仅十年涉及古董收藏的经历根本不足以达到如此“全、精、稀”的古陶瓷专业级别不是没有道理。邱既无博物馆考古经历又无底层古董圈鉴藏过程和实战经验,更无名师指点,眼力从何培养而来?古董圈有专门“杀猪”(以假货坑人)之说,尤其是蒙富商,据悉江浙一带富豪中招吃药者无数。还有就是“埋地雷”、编故事等层出不穷的歪招,可谓防不胜防。这主要在于收藏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又过于自信不愿聘请收藏专业人员把关所致。缺乏眼力也不见得不能收藏到好东西,倘若在专业拍卖会上收藏一些传承有序、站得住脚的古陶瓷也是有可能的,只是要付出不菲的资金。但是,遍查十年来的各大拍卖公司古陶瓷记录,丝毫未见其参与拍卖收藏的踪迹。就连上海博物馆这样靠捐赠和购藏为主的国内一流博物馆也是经过了几十年及馆内馆外文博专家的反复鉴定和核实,逐年收集才能拥有一些勉强称得上“高、精、尖”的古陶瓷器。遑论一个入行仅十年的收藏者?

  大凡有过几年收藏经历的人都知道,文物界和古董圈内以大量普品和民品为主,而“高、精、尖”的古物尤其官窑器及名窑器毕竟是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大多在各大博物馆及藏家手里,市面上流通极少,否则也不会价格不菲而称为宝物了。陶瓷精品在当时就产量极低,经历朝历代战乱兵燹、人为损坏、自然毁灭等基本所剩无几。除了像江西高安元青花那样的窖藏,成批量的官窑名窑器出土几无可能。而邱季瑞通过自己收藏十年,居然有那么多精美、量大(据悉达到20万件)、全面而罕见之物,成批量的国宝级名品器物可以媲美著名博物馆,几乎亮瞎人眼,稍具常识的人都会觉得可疑。他捐赠的6000件藏品并未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仅就所发图片就可目测为赝品。

  试举几例:一幅出自他库房的标明为“宋官”的瓷器图片上没有一件是宋代官窑器,且与宋代官窑相去甚远,都是一眼假的臆造之物。宋代名窑瓷器特别强调造物法度,尤在釉色(几乎均为单色釉)和器形。特别是宋代官窑,有着明显的泛青色釉和官造器形,即便是官窑中的仿古瓷器也是大多仿自商周青铜器型,何时会出现明显与之不符的淡黄釉、天青釉等釉色和明清才有的器型了?更加上了不伦不类的明清后风格的彩绘。宋代五大名窑定、官、哥、汝、钧均为单色釉,其中钧窑为乳浊釉,居然会破天荒地出现精美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彩绘瓷(彩绘瓷在唐代长沙窑就大量出现,但是釉上彩且风格粗犷)了?还有就是邱季瑞号称所藏世界第一的郑和下西洋瓷器,如永乐皇帝朱棣御赐某国王的赏瓶(又怎么会出现在郑和后人手中?怎敢违规把皇帝名直书其上?)等,几乎一眼假,则更是匪夷所思。在国外出现相关明代瓷器尚有可能(多为博物馆收藏),而在国内经过多次战乱、人为破坏等情况下,居然有传承的一百多件郑和时期带铭文的完整官窑器突然现世,俨然从天而降般神奇。他的很多藏品没有丝毫文献和考古器物作为佐证,有的连孤证也没有,陶瓷界、考古界更无这种颠覆陶瓷史的说法出现,居然敢大言炎炎说要“以物证史”?邱更号称“要以中国数以万计民藏家手头的原始物证为资料,参考馆藏文物,以物证史,而不是以‘史’证物”,在物证无法确证的情况下,居然要以不能自证的器物去印证历史记载?这哪是研究学术、鉴定古物的态度和方法?仅从图片上分析,邱季瑞那些大量收藏的明清瓷器新到不能看。还宣称得到从昔日广州十三行四大家族后裔保存的巨量瓷器文物,事实上十三行连同仓库早被清代咸丰年的大火烧得一干二净,其四大家族早在19世纪中期就衰败不堪了……古董圈类似于此的故事多如牛毛,不忍卒听,偏信故事者几乎都要中招。邱以此观念在十年之内收遍各年代精美瓷器及官窑、罕见器等,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他会得到什么器物。说白了,充斥古董圈的大量假货赝品市场就是为这种缺乏专业知识,又未虚心学习和深入研究的人准备的。

  或曰,邱季瑞不是有一些诸如姚政、叶文程、雷从云、许明等号称专家的在为他“掌眼”吗?可是,稍微查一下网络,就知道这几位所谓的专家多为博物馆行政人员,在前几年“冀宝斋事件”中也有惊人表演,曾信誓旦旦企图为冀宝斋正名,把明显仿制、臆造器物说成某朝某代的古瓷等,再加上其他一些事件,他们的鉴定能力和专业水准早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其中姚政即为赝品“汉代玉凳”的站台者,雷从云把穿“中山装”且分公母的十二生肖彩瓷说成元末明初之物……而这些人即为古董圈所谓的“国宝帮”(把假货赝品看作真品的“专家”)。也即是说,北师大所赠器物方所请专家不是跨界外行如许明(上海社科院研究文艺学的博导)就是在文物界和古董圈内声誉不良之辈,文物部门权威专家几乎一个也没有。国内各大博物馆及民间藏家中有的是古陶瓷鉴定的行里高手,稍微请几位真正懂行的文物专家去看看,也不至于弄出这么明显以假当真的笑话来。

  说实话,即便当下沽名钓誉者和以捐赠为名洗白自身所藏物品者比比皆是,而且背后都有各色各样的猫腻,笔者也不想藉此去猜测邱季瑞捐赠的动机,宁愿相信在这一场捐赠事件中邱先生是出于十足的善意和校友的拳拳之心,只是由于缺乏必备的专业鉴藏知识才导致这种误会的。但是,既然北师大已经把这批赠品称为“京师瓷”了,作为研究者就不能无动于衷,不奋起说几句客观公允的话了。实际上,北师大完全可以在正式入藏博物馆之前,可以公开展示部分邱季瑞捐赠的古陶瓷,作为试验以便能以正视听,看社会上究竟有多少人认可。总而言之,文物鉴定是一门精深学问,学贵求真为实。此事小则矫往纠偏,大则可以匡扶正义。中国古陶瓷是中国文化的承载物,对所列入博物馆的古陶瓷去伪存真和学术质疑,有助于正确认知传统文化,存在着相当合理性。但愿号称立身为范、有着优良学统的北师大能正视这个问题,而不要以假当真,最终引天下人耻笑。

  (本文删节版发表在2016年7月27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题目为《这6000件未经鉴定的瓷器能被命名为“京师瓷”吗?》。此为完整版。

  作者简介:

  闻松,江苏省扬州市人。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当代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版画家。大学教员。多家现当代艺术期刊特约撰稿人,《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周刊专栏评论家。《画刊》、《中国美术馆馆刊》、《京华时报艺术周刊》、《华商报艺术周刊》、《成都商报艺术周刊》等多家杂志、报刊特约艺术评论人。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