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开启“活态”文化空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诸多新概念层出不穷。其中,智慧博物馆,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模式为核心的博物馆,逐渐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根据中国文物信息网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现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2.2万余项,接待观众6亿人次。

 

  然而在博物馆的开放过程中,传统博物馆因技术、场地或展陈能力的限制,所能展示和提供的文物信息量十分有限,大量的藏品没有机会展出。以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例,其每年展出的藏品仅占藏品总量的5%左右。

 

  智慧博物馆

 

  区别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则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既可以在实体博物馆中搭建数字展厅,实现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还可以通过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的在线展示。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介绍到,智慧博物馆,狭义上是指基于博物馆核心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广义上则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博物馆群),搭建在文物尺度、建筑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等范围内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智慧博物馆通过多模态感知“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全面、深入和泛在的互联互通,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协同工作方式,从而形成更为深入的智能化博物馆运作体系。

 

  智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有关智慧博物馆的体系建设,宋新潮还介绍到,智慧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主要包括“智慧服务”、“智慧保护”以及“智慧管理”三个方面。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主要包括信息的推送、虚拟参观、互动展览、数字导览以及电子商务等。网络虚拟展示采用三维全景、高清摄影、互联网快速浏览等技术,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游历主要博物馆;数字导览方便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了解展品信息,还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看”到复原的遗址、重现的场景,获得深度的历史信息;通过建立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制作、推介、交易平台,提供丰富、快捷、个性化的博物馆文化产品,满足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诉求。

 

  “智慧保护”

 

  智慧保护主要是基于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针对博物馆藏品的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量化分析,掌握其各项特征,并通过三维建模形式呈现立体可视化结果,形成一套馆藏文物诊断、分析、处理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可识别、险情可处理、效果可评价”预防性保护目标。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重点围绕藏品资源、财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三方面进行。藏品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是对登录、保管、流动等各项工作进行智能化监管;财产资源管理的智能化,将根据博物馆主要业务需求,为资产和财务资源的配置、使用和调动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为实现人才的梯队化建设和人员绩效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作为智慧城市概念的衍生物,智慧博物馆极大丰富和深化了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功能,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博物馆将成为更开放、更具历史和文化温度的“活态”空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