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装华彩下的秘密——黎族服饰的科学解读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百年来,当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西服牛仔的装束,却惊喜地发现在不少场合汉服已悄然回归,少数民族服饰风格开始闪耀时装界。传统的服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们不单单是民族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承载着精神家园的寄托。

  黎族服饰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黎族的传统服饰,它绚丽多彩,独具特色。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装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现在,文物保护工作者运用现代科技的方法,透过其华丽夺目的外表,对它进行科学的解读。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的黎族服饰文物种类众多,包括上衣、筒裙、被单等,时间多为近代。我们从中选取了21件进行检测分析,探究文物所携带的材质、工艺和病害等信息。

  现代的科技手段在纺织品文物上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更为广阔的信息世界。通过纤维仪、红外光谱、扫描电镜三种手段,这批黎族服饰的材质一目了然,大部分为蚕丝和棉、麻,并且棉麻混纺的现象较多。十三世纪,有位少女随船漂泊到海南岛,在那里同黎族妇女认真学习棉纺技术,老年时将黎族纺织技术带回到家乡松江府,并革新创制了一套纺织工具,在中国纺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黄道婆。

  黎族棉麻混纺布料兼具棉和麻的优点,舒适、透气,面料上的考究令人叹服。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对服饰的组织结构观察发现,有平纹、斜纹、绞经等多种,花纹丰富,工艺精湛。中国古代一般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纺织物进行染色,通过拉曼光谱、质谱等方法,服饰所用的染料得到证实,即传统的植物染料主要为靛蓝,不少合成染料的踪影亦有出现。天然靛蓝的原材料为蓝草,明代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靛蓝染色的方法,靛蓝可以和其他染料进行套染,染出五彩斑斓的色相。清末,欧洲的合成染料进入中国,随着合成染料的使用和普及,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植物染料染色工艺日趋衰落。从检测结果来看,民国时期的黎族染色已受到合成染料的影响。能谱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传统的媒染剂铜离子外,还有氯化锌。氯化锌在染整中常用来作为媒染剂使用,在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中均有广泛应用。社会在发展,黎族服饰在演变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宝贵的物质遗存历经岁月的洗礼,到现在早已步履蹒跚,老化成为其难以迈过的一道坎。对这些服饰的科学解读离不开对其自身状态的“健康检查”。经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微生物培养等检测,发现这些服饰有的老化较为严重,大量污染物附着,破损,染料褪变色,甚至出现了微生物病害。其中,棉织物的保存状态相对较差,亟待保护。前期的科学检测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者得以“对症下药”,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和试剂对文物进行清洗和加固保护,让这些时代的见证者能够长长久久地陪伴人们。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标志,时光目睹许多少数民族渐渐丢弃了本民族珍贵的服饰及民俗文化而投身到现代化大流中,濒临消失的民族服饰令人痛惜。这些流传至今的黎族服饰,这些流光溢彩的图案和色泽,承载着民族曾经的辉煌和记忆。这些记忆需要用现代科技去“唤醒”,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去“聆听”,并最大限度地延缓这些记忆的承载者——黎族服饰文物本体的寿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