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守望与探新

  6 月18 日至21 日,“敬畏自然守护遗产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刘敦桢古建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届建筑师与文学艺术家交流会”在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镇启动,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建筑学院士大师、文博专家及著名作家共百余人参与其中。

  刘敦桢先生是20 世纪中国建筑大家,先生的成就前瞻而务实,尤其在民居与住宅调研上堪称典范,开学术先河。刘敦桢不仅创办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时开启了一个建筑流派。此次“重走”是一次探寻建筑遗产新理念的认知之旅,也是填补社会及公众对刘敦桢认知“空白”的启蒙之旅,更是让文化遗产“活化”的新尝试。

  此次“重走”活动,从当年刘敦桢先生考察的西溪南村出发,立足点是考察徽州民居,力求在生生不息的民居文化中,找寻到对当下有价值的设计生态与灵气。2016 年正值刘敦桢先生著作《中国住宅概说》(1956 年) 发表60 周年,重读该书感受到的不仅是为民设计的住宅说,更有服务当代乡土设计与村落遗产保护的启示。三天的考察,建筑师与文学家的足迹遍布西溪南村的老屋阁、绿绕亭、果园,唐樾、唐模、歙县古城(许国牌坊、徽州府衙)、潜口民居乃至世界文化遗产西递等,实地了解并发现了文化遗产项目的状况乃至乡村遗产保护的问题。“学者、政府、村民”三位一体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创新之路,潜移默化的让文化传统在古镇中复活,这种创新不仅有民俗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更有以资源整合为主线的乡愁设计与展示,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以建筑遗产为基的“活化”村落的记忆场,绝不让乡愁之恋变“乡痛”。1932 年,离别家乡近20 年的茅盾在《故乡杂记》中曾清晰地勾勒了他对故乡乌镇的记忆,如果说20 世纪30 年代茅盾的乡愁是一种淡淡的惆怅之痛,那么20 世纪80 年代的乡愁就是一个复杂的故乡之恋。同一个记忆场所,是什么改变着作家的乡愁?这不仅有家乡环境改善与活力提升之因素,也有村镇记忆场所复兴赋予了乡愁新的魅力。

  此次“重走”活动,在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及诸位院士的见证下,先后举行了“土人学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田野新考察活动徽州西溪南基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西溪南摄影基地”授牌仪式。其意在于将传承与发展之精神,将支撑中国文化的“工匠精神”从教育入手落实践行。

  “重走”考察活动中,专家们手捧刘敦桢先生《徽州明代民居》,对照西溪南村老屋角旧影照片,拍下了老屋角新影;从当年刘敦桢先生率师生的老屋角丰富的测图中,感受着60 多年前的歙县程明德宅、吴省初宅、西溪南老屋角吴息宅的旧影。据当地文保专家介绍,奇松、怪石、云海被称作黄山自然风光中的“三奇”,而牌坊、民居、祠堂并称人文景观中的“徽州三绝”。七座牌坊弧形排开的“棠樾牌坊群”,慈孝天下无双里,记录了鲍氏家族明清两代辉煌的家谱,在这里“忠、孝、节、义”的传统道德标准都物化了,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尤令各路专家们赞叹的是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许国牌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三朝元老许国斗胆破君臣定例,在家乡造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八脚牌坊。牌坊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面石,用料粗硕厚实,雕饰玲珑精细。其梁枋、栏板、斗拱、雀替均是大块石料,最大的重达四五吨,如此巨石在空中接榫而严丝合缝,这在四百多年前已属奇迹。

  唐模村是令“重走”考察者们最兴奋的。位于小西湖中心的镜亭,亭内四壁用大理石砌成,嵌有苏轼、米芾、朱熹、文征明、董其昌、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的碑帖,好似歙县的名胜新安碑园。唐模水街古韵悠悠,一条清清的檀溪穿街而过,两岸近百幢徽派民居白墙青瓦,倒映水中,在全长仅一公里左右的溪水边架有十座古桥,将分离的两岸连成一体。沿街一片避雨长廊,既可供来往行人遮风避雨,又可让族人晨昏相聚,谈天说地。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是徽州明代汉族民居建筑群,1982 年5 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集中保护,1988 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85 岁高龄的刘叙杰教授,手持当年其父刘敦桢教授的考察测绘文稿,逐一对照,且不时与中青年学者探讨各幢建筑在断代上的异同点。他本人20 世纪80 年代曾亲率学生测绘,成功搬迁方文泰宅。无论从现在看,还是当年看,潜口民宅的保护模式堪称传统文化的创举。对此考察中有人提出:中华民族温柔敦厚,拘谨含蓄,很少能有创新的冲劲,但无论从刘敦桢60 多年前的西溪南考察到徽州明代民居研究,都说明在民族崇尚古人,尊重传统时,不自觉地转入了故步自封。传统建筑的创新是较为复杂的话题,它不是单纯的靠灵感及想象力,建筑遗产利用上的创新之举必然包含对历史条件的洞察,意味着要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找到创新举措。

  “重走”之余,大家旅居在西溪南的荷田里酒店畅谈交流。酒店坐落于皖南千年古村,丰乐河环绕流过,原始枫杨林、水陡和徽州古建筑保存完好,且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荷田里酒店由原来村政府整体改造,贵在留存了老建筑原有的风格及特色。既复古,也现代,如北面大厅墙壁两侧刷有毛主席红色语录,唤起了一代人对历史乡愁的记忆。安静的院落,没有城市生活的局促,拥有别样的静谧,在夏日的夜晚,仍能在酒店门前看到一排排栖居的燕子,它们仿佛是在守护着荷田里,吟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曲。

  策划、参与此次重走活动感触良多。首先,遗产保护的力量加大了,跨界联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博专家不再局限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建筑界的院士大师,著名作家及媒体人都参与到遗产保护的行列之中。其次,这是一次以纪念中国20 世纪杰出建筑师为主题的“重走”活动,无论从田野考察、古建筑测绘乃至分析研究报告的出版与传播都体现了当代建筑科学的方法,是一种新模式的探讨。在当下强调“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主题下,如何避免城乡记忆消失、如何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是个大问题,所以有效阐释文化遗产,以开放性、国际化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需要在挖掘、展示、表达上下功夫。愿上述感悟能够表达与会百余专家的心声,也愿更多的文化人士能够走近文化遗产,探寻遗产之美。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