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水下考古工作回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苏大陆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全省有太湖、洪泽湖、骆马湖等淡水湖,有长江、大运河、里运河等大河,还有很多中小型的河流,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此外,江苏东临黄海和东海两大海域,海岸线954 公里,是全国海岸线比较长的省份。水下考古在江苏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多年来,虽然没有开展系统的水下考古工作,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大运河维修整治工程及部分河道整治工程,江苏也开展了部分内水的水下考古工作。这些水下考古工作基本是围绕大运河和一些大型的淡水湖泊进行的,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也集中在船、闸、石工墙、码头及一些往来贸易的商品,如陶、瓷器。在沿海渔民作业或工程建设中,也发现过零星的船只、瓷器等文物,但未经系统的水下考古。以下是近年来江苏水下考古工作回顾。

 

  一、大运河维修整治工程考古发掘

 

  京杭大运河在江苏经过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八市,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1.  宝应减水闸考古

 

  2011 年9 月,在宝应县沿河镇南侧的运河东岸,水利部门在实施运河码头整治归并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条石、大砖和木桩及用条石和大砖垒砌的石墙。随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为期一个月遗址清理和考古调查,认为此处发现的遗迹和遗物应是明代运河东岸的石堤和水利工程遗存。此次考古发掘工作进一步探明了遗址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布情况,揭示了刘堡减水闸的遗址全貌与文化内涵,对大运河的申遗展示方案提供了依据。

 

  2.  镇江京口闸遗址考古

 

  2012 年6 月10 日始至2013 年1 月6 日,镇江博物馆在考古勘探、试掘的基础上,对京口闸所发现的古河道遗迹和石闸、石岸等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在探方内揭示出明清石闸、码头、石岸、道路、房屋建筑基址、碑亭遗迹;宋元时期河岸、道路、石岸、房屋建筑基址等水工遗迹。京口闸集唐宋船闸之大成,成为中国船闸史上的一大杰作,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同时也是古代运河中的标志性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镇江市文物部门已委托设计单位对京口闸遗址编制了文物保护方案,对此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及展示。

 

  二、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进行的水下考古

 

  2003 年开始,配合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江苏省组织考古人员对长江以北的大运河沿线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共发现各类地下和地面文物点142 处,并对部分地面文物进行了维修整治,对遗址和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泗州城遗址考古是一次重要水下考古。

 

  1.  盱眙泗州城遗址考古

 

  经过三年多的钻探、发掘工作,已确认了泗州城遗址的范围,了解了地层堆积和城内一些重要建筑遗迹的情况。泗州城遗址建于唐代,毁于康熙十九年(1790 年)的一场大洪水。作为历史上一座重要的“水陆都会”,城内各类建筑遗迹众多,人类活动频繁。遗址发掘清理出大面积的建筑遗迹,道路、房屋、城墙、城门、月城和寺庙遗迹等,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为复原城内几处重要建筑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泗州城的兴衰与大运河息息相关,而作为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的汴河,就在泗州城内穿城而过。是研究清代“州城”布局的活化石。

 

  遗址发掘结束后,面临着原地保护的问题。在已发掘区域进行原址保护,建立可进行原址展示的展厅和相关的排水系统、清淤设施、供观众进行参观的栈桥等设施;对于在遗址范围以内,但并未发掘的区域,尽快开展保护工作,停止各类破坏遗址的建设活动,尽快移除原有的与遗址不协调的建筑,种植草皮进行保护;同时,可在距遗址较近的区域建立相关的复原建筑,让大众重新领略到泗州城的恢弘气势;整个大遗址的规划设计也要与城市的长远规划相协调,力争取得较好社会效益。

 

  2.  淮安板闸古税关维修整治

 

  明清时代的板闸古税关位于楚州区板闸镇,运河东岸。经考古调查,石驳岸基本保存,以条石垒砌而成,保存有两个古码头。税关旗杆已无存,石础犹存。该税关建筑对研究明清时期漕运以及税务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南水北调工程对其有影响,2006-2007 年,江苏省文物局组织编制了保护方案并实施了原址展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长江内水水下考古

 

  2008 年10 月6 日至11 月16 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镇江博物馆对焦山《瘗鹤铭》碑刻水下考古打捞,此次水下调查面积4000 平方米,打捞3000 平方米。采用探方法,依据深度划分打捞层次,平均以2——3 米为一层,逐层打捞。在打捞过程中,认真观察、处理、记录各种出水遗物。各种文字、绘图、摄像资料收集完备。打捞采用了60——100 吨挖泥船、打捞船各一艘,拖船一艘,清淤船两艘。打捞船配潜水设备及潜水员两名,钢筋焊接的阻拦框、钢丝绳编织的网兜、卸扣等辅助设备。此次打捞出有刻画痕迹石块近千块,石块大小不一,另外,此次打捞还打捞出了很多元、明、清时期的古代遗物,包括:带字灰砖、建筑构件、瓦当、螭尾、青铜刀、石雕像、莲花座、青瓷片、铜钱、铁剑、铁质弹丸等。此次水下考古工作的方法、技术、设备等方面工作,为我省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经验。

 

  四、淡水湖水下考古

 

  独墅湖位于苏州业园区内,因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工程需要,把独墅湖东部2.2平方公里范围水抽干取土,在取土过程中发现古井等遗迹。苏州市考古所在对湖底古井发掘过程中,对整个已抽干水的湖底范围进行了考古调查。独墅湖遗址发掘共发现古井、灰坑等遗迹700 多个。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一处古村落,其有三道小河环绕,北临一条东西向,宽约30 米左右的主河道。古村落是建筑在独墅湖湖底生土面上,独墅湖是北宋以后逐渐形成的湖泊,仅留下几座依稀可辨的浅地穴或半地穴式房屋基址及打破原生土的水井、灰坑及三条环绕村落的河道。以三道河环绕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原始村落,是继吴江龙南遗址发现良渚文化村落后又一次发现。这种村落布局发展为后来的城市格局,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前身。

 

  五、其他河道整治工程的考古

 

  1. 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

 

  明代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从2003年8 月至2004 年7 月,配合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的改造,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龙江的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造船船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先后完成清理、发掘面积将近2 万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对船坞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宝船厂遗址也因此入围2004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目前,龙江宝船厂遗址公园已经对外开放,三条作塘遗迹是公园重要的展示内容,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也在公园内的陈列馆进行展示,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

 

  2、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发掘

 

  2005 年,淮安博物馆在淮河入海水道考古中,发现了沉船和大量沉在水底的瓷器,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舟船往来十分频繁的古代贸易情况。

 

  3.  淮安运河村战国墓发掘

 

  2003 年,南京博物院在运河村河道整治中,发掘了一座战国墓地,出土了汉代车马器。运河村战国墓出土的铜车马在经过修复后,现已向公众展示,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太仓河道整治工程考古

 

  2014 年,太仓市一河道疏浚整治过程中,发现一艘清代的沉船,南京博物院考古所和文物保护所专业人员对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维修加固并整体起取,到博物馆内进行脱水保护。今年,江苏水下文物保护方案正在修改完善,包括了沿海的完整的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即将拉开序幕。(作者单位:江苏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