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下简称“抗战馆”)党组认为,抗战馆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面向全馆党员的,而是应该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以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以抗战史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的宣传阵地作用,面向社会搭建一个开放式党课课堂。

 

  在上述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抗战馆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和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发起组织了首都大学生“忆抗战 学党史 强党性”党课活动(以下简称“党课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部署,充分利用抗战馆教育资源,有效发挥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作用。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每天观众突破6000人,达到了接待观众的峰值。

 

  面向高校  为“学”提供了平台

 

  党课活动搭建起馆校结合、党建协作的综合教育实践平台,打造出情景化、故事化、体验化、生活化党课教育模式,努力用抗战精神、红色基因、廉政文化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提供重要滋养,通过看展览、听讲座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讲心得、悟道理,进而起到带研学、促践行的作用,弥补了大学生党支部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为首都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党课课堂。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所高校的大学生党员作了首场讲座;馆内党员领导干部、青年党员研究人员和部分抗战史学专家学者等都积极参与到讲党课行列,助力大课堂;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卫东、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副局长薛庆超、前线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王新华、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刘岳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先后为首都大学生带来了精彩课程。

 

  党课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截至目前,“忆抗战 学党史 强党性”党课活动已举办20个专场,几千名大学生党员深受教育。

 

  在课后接受采访时,北京工商大学大三学生时运来说:抗战馆是很值得我们新一批的党员来学习的地方。我们大学生应该发挥模范作用,发挥带头作用,大学生党员应该反思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中央音乐学院张裕说:今天的党课活动对我启发很大,南京大屠杀的展厅让我深受触动。我要起到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努力超越自己。环卫集团青年温莹莹说:今天的党课我很受触动,为革命青年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所感动,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紧跟党的发展,认真践行我们集团“城市因我更美丽”的价值理念,以自己的行动践行革命先烈的精神,在环卫事业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奉献青春力量。房山三中教师孔祥娜感言:我已经不止一次来过抗战馆,这次还是有很大的收获,曹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述了战后关系的处理,受益匪浅,作为年轻老师和共产党员,我们要立足职业,做一个好老师,立足岗位,做出应有的贡献。军队离休干部第十八休养所高弘纯感言:我们今天来办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党课上抗战馆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台湾一名中共党员坚持抗战、英勇牺牲的革命事迹。我们老党员深受教育,应该向他学习,虽然退休了,但我们的革命意志没有退休。今天的党课生动、深刻、深受教育,我们一定会铭记在心。北京公交集团的一名党员职工表示:“内心深受感动、教育、鼓舞,近距离的感受到一名老党员、老战士、老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我们应该向焦老学习,学习这种为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建设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上。”

 

  抗战馆还收到大学生征文20多篇,文中字字句句表达了对党的无限热爱,表达了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忘初心随时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爱国情感。


  面向全馆  为“做”提供抓手

 

  抗战馆党组以开展党课活动为主线,紧紧抓住“做”这个关键,指导各党支部在不折不扣抓好学习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党课活动落实“做”的要求。第一党支部以“透过文物看抗战,深入交流促发展”为主题,以党员轮流讲党课为基础,集中支部党员智慧打造以文物故事为载体的党课,为党课活动注入活力;第二党支部以“夯实队伍发展基础,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为主题,将制定符合抗战馆实际的《项目招投标操作手册》、逐步完善内控机制作为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三党支部以“发挥党员作用,提升服务质量”为主题,将为党课活动提供服务保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现有服务体系作为“做”的目标;第四党支部以“‘两学一做’我先行,锤炼党性争先锋”为主题,切实做好党课活动组织联络工作,在展厅设立党员先锋岗,全体党员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服务于广大观众,将“做”落到实处;第五党支部以“宣讲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主题,充分发挥史学专业素养强的优势,在党课活动中,承担部分专题讲座任务,通过与首都大学生交流体会、分享心得,进一步拉近党员群众间的感情距离。抗战馆一位青年党员学者在讲完党课后说,自己长期研究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这次通过与大家交流,自己对党的情感全部被激发了出来,仿佛重走了一回长征路,自己的心灵再次受到了洗礼。各党支部都较好落实了“边学边做,以做促学”的要求,将“学”的效果落实在了党课活动中,将“做”的成效体现到了党课的质量上。

 

  抗战馆第二党支部还与中国文物报社两个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大家围绕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面向社会  共享党课资源

 

  在全馆上下积极出击,主动作为,为首都高校大学生党员提供优质课程的同时,抗战馆找准暑假的空档,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及时开放首都大学生“忆抗战 学党史 强党性”党课活动资源,为在京各机关单位提供课程目录,安排专家授课,国土资源部、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环卫集团等多家单位先后到抗战馆上党课,有的单位搬着“马扎”来,参观结束后坐在树荫处进行学习交流。抗战馆还立足党课活动,以“党员服务周”为载体,在“七一”前后提前开馆半小时,延后闭馆半小时,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各机关、单位党委、总支、支部等,提供党旗、誓词背板、敬献鲜花、流动音响等义务服务;为属地社区党委组织的老党员活动提供国旗并选派旗手,多方式检验了学习教育成效。抗战馆的党课活动已成为社会各界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放式党课课堂。有的同志在听完党课后表示:“我非常激动,今天的党课让我深有感触,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向英烈学习,把革命前辈的宝贵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作为前进的动力。”有的同志说:“今天的党课对我来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学习了很多平常没有学到的党员标准和细则,以后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向老一辈党员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党课活动自5月21日开讲以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其中,中央级媒体报道超过50次。此外,抗战馆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进行互联互动多维宣传,利用大学生杂志社网、微信、微博等平台,在大学生中广泛进行宣传推广,网上阅读量累计达196000余次。

 

  服务中央  在纪念活动中锤炼党性

 

  今年是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9周年。抗战馆7月1日下午,接到了市委关于举办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9周年活动的指示,此时距离活动正式举办仅剩5天时间。面对时间紧、标准高、任务重、要求严的实际情况,抗战馆党组变压力为动力,将筹备此次纪念活动作为全面检验“两学一做”阶段性成效的有利契机。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纪念活动筹备好、组织好,经过党课活动的锤炼,全馆党员冲锋在前,奉献在前,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果断放弃休息时间,多数党员同志自觉提前上班,主动加班加点,上班时间落实工作,吃饭时间讨论方案,很晚回到家还在思考工作;有些党员一连几天住在单位,多日工作到半夜才能休息。馆长李宗远带头,中层干部坚持冲锋在前、奉献在前,广大党员身先士卒,职工群众在身边党员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主动、工作勤奋。全馆上下呈现出馆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主动担当,广大党员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全馆职工团结协作、士气大振的良好局面,为“七七”重大纪念活动的圆满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抗战馆馆党组还立足全馆当前发展实际,提出了“以专业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为办馆理念,以精细化管理为基本原则,以顺人心、暖人心为基本追求,以服务中央为最高目标”的指导思想,也让社会各界感受到了“两学一做”给全馆带来的崭新变化。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局长薛庆超在到抗战馆参加专题研讨会上指出,抗战馆在新一届党组班子的带领下,坚持以“专业立馆、学术立馆、服务立馆”的理念,全馆面貌一新,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抗战馆的新变化。到抗战馆参观的旅行社和一些观众也反映:抗战馆的服务接待越来越好,参观环境也越来越好。

 

  抗战馆将在继续讲好开放式党课的基础上,认认真真学、实实在在做,真正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达到夯实基础、提高觉悟、锤炼队伍的目的,为切实筹备好明年纪念抗战爆发80周年活动,为更好完成中央赋予的“三大任务”,为实现建设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国家纪念馆目标继续努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