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八大山人及其花鸟画作品
2016-07-22 13:14:30 作者:聂崇正 来源:东方早报 已浏览次
近日看到中华书局新出版的《名家讲中国绘画名作》和《名家讲中国绘画(插图本)》两本书,书内均收录了笔者所写的文章数篇,其中就有《八大山人及其花鸟画作品》这篇文章。此文是我在1983年撰写的,刊载于当年《文史知识》杂志第6期上。
记得当时《文史知识》杂志虽创刊未久(1981年创刊),但顺应潮流一炮打响,编辑部为丰富刊物的内容,打算开辟一个小栏目,用以介绍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编辑部的杨牧之、华小林等便来到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书画组(彼时的中华书局,尚在王府井大街上,与现在的商务印书馆共用一座楼,他们要到故宫博物院来约稿十分便捷,骑自行车十来分钟便到,而我所在工作的陈列部就在东华门里的“南三所”,进到东华门就可以了)找到了我和若干同事,向我们约写文稿。我自1981年起开始陆陆续续撰写了《谈宋代画家马远的〈踏歌图〉》、《明代商喜的〈关羽擒将图〉》、《李唐及其〈采薇图〉卷》 、《〈伯牙鼓琴图〉及作者王振朋》、《任伯年和他的〈风尘三侠图〉》、《〈马术图〉和作者郎世宁》、《民族和睦的颂歌——谈唐代阎立本〈步辇图〉》、《范宽的山水画作品》、《谈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锦绣山河 尽收眼底-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多篇小文,登载于该刊物。
一开始约写文稿的要求是,选取有历史故事内容的绘画作品,所以写者均按此标准,尽量选用故宫博物院所藏这类题材的作品来写作。但是在大家写了若干篇之后,发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如此题材的绘画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资源近于枯竭。于是经与《文史知识》编辑部商讨,编辑部同意写作的范围可以扩大,不一定要和历史故事完全挂钩。
我所写的《八大山人及其花鸟画作品》一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炉的。对于朱耷(即八大山人),我对他只是饶有兴趣,并没有专门的研究,所以写文章时必定要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美术史的专题研究尚未深入普遍开展,而彼时对于朱耷(八大山人)生平中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那就是他曾经做过和尚,也做过道士,“亦僧亦道”,即和尚朱耷(八大山人)和道士朱道朗为同一个人。持这一观点的,主要见于李旦先生(1918-1998年)的一篇文章《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刊于《文物》1960年第7期)。这样的说法极富传奇性和趣味性,所以便采纳,用在了文章内。当然,随着专题研究的开展与深入,这一说法遇到了挑战。上世纪的1986年、1988年,先后两次在南昌召开八大山人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八大山人研究学会,促使学人对其的研究进入纵深。江西人民出版社当时出版了两册《八大山人研究》的论文集。虽然仍有部分学者坚持旧说,而大多数的学者对朱耷“亦僧亦道”的说法持否定的态度,并且引用很过硬的资料加以论述。所以此后对于朱耷生平中的这一问题,基本上都持后说。可以认为后说已成定论。
此次中华书局将原先刊载于《文史知识》杂志的文章合集出版,应当是好事一桩,但是将本人持过时观点的《八大山人及其花鸟画作品》旧文亦收入《名家讲中国绘画名作》和《名家讲中国绘画(插图本)》两本书内,笔者以为略有不妥。这两册书出版之前,一来事先并没有和作者打招呼,征询意见,十分遗憾;二来也没有注明文章原先发表的刊物及时间,十分遗憾;三来使作者无法修改旧说,也使读者误认为笔者依然同意旧说,十分遗憾;四来也不见应当赠与作者的样书及稿费,十分遗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