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浙江省银行银元券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的金圆券完全丧失信誉,形同废纸,早已退出流通的银元又被民间自发地恢复使用。当时国民党控制下的各省,纷纷以省银行名义发行地方性银元券(或银元本票),参与市场流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的金圆券完全丧失信誉,形同废纸,早已退出流通的银元又被民间自发地恢复使用。当时国民党控制下的各省,纷纷以省银行名义发行地方性银元券(或银元本票),参与市场流通。其时国民党浙江省银行也在舟山群岛发行了银元兑换券,但仅仅流通了10个月,现今存世稀少,鲜为人知。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短短40天内,相继解放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5月3日解放浙江省会杭州,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溃逃到宁波。宁波解放后,5月23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及其所属军政人员(还包括江苏、安徽等省政府人员),以及10多万溃败军队继续败逃到与大陆仅一海之隔的舟山群岛。舟山群岛原本人口不多、经济并不发达,一下子如潮水般涌进10多万人员,这给当地经济、金融、市场交易和百姓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缓解市场交易货币不足,满足军政开支之需,稳定和控制金融市场,1949年6月国民党政府命令随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溃逃到舟山的浙江省银行发行银元兑换券。

 

  获得国民党政府授权后,浙江省银行即于1949年7月4日在舟山群岛发行了一组银元兑换券,对外声称以溃逃舟山时所携带的黄金7000余市两、银元一百多万元作为发行准备金,规定银元兑换券可以1∶1兑换银元,但每人每月限换银元10元。从现存实物看,浙江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兑换券,面额有1元(图1)、5元两种主币券,1角、2角(图2)、5角三种辅币券。浙江省银行银元券均委托当时设在台湾省台北县三重镇的“中央印制厂台北厂”代为印制,陆续运到舟山,投入市场流通。当时国民党军事节节败退,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人民群众对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已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浙江省银行银元券发行后,并不为商民所接受,市场流通中仍普遍以黄金、白银作为交易媒介,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

 

  1950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海南岛、东山岛等沿海岛屿。这使得盘踞舟山群岛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更加孤立,军心涣散,引起国民党台湾当局的极度恐慌。蒋介石害怕人民解放军趁虚直取台湾,决定放弃舟山群岛,退守台湾。5月12日晚,国民党舟山防卫司令部派遣部队,秘密护送浙江省银行人员将准备金黄金7100余两和25万余枚银元用船运往台湾基隆港。5月14日,浙江省银行随同国民党军政人员一起撤离舟山迁往台湾。在秘密撤离舟山的过程中,国民党军队不仅大肆抓捕青年壮丁去台湾,同时大量使用即将成为废纸的浙江省银行银元券在岛内所有商号抢购物资和日用品。在舟山的岱山岛,国民党军政人员用银元券抢购当地各银楼的黄金和银元,导致当地银楼损失惨重,破产倒闭。5月17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解放舟山全岛。5月22日,舟山群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次日,军管会发出布告,宣布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的银元券为非法货币,即行废止。并规定自即日起,所有完粮、纳税以及公私款项收付,物价计算、账务、债务、票据契约等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自即日起,一切交易均以人民币计算。自此,国民党浙江省银行银元券退出市场流通领域,走进了历史。

 

  国民党军政人员撤离舟山逃往台湾,大多数人在台湾基隆港上岸。当时国民党台湾银行在基隆码头设立临时兑换处,以1元银元券兑换3元新台币的比率,收兑从舟山逃往台湾人员身上的浙江省银行银元兑换券。同时在高雄、台中两地也设有兑换处,回收浙江省银行在舟山发行的银元券。收兑期限从1950年5月17日至5月24日,逾期不再兑换。浙江省银行随即撤销,所发行的银元兑换券在收兑期限期截止后即宣布停用作废。

 

  国民党浙江省银行在舟山发行的银元兑换券从最初发行到终止流通使用,仅有10个月零19天,流通时间非常短暂,停用后被大量收兑回收。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如今存世实物已非常少见。浙江省银行银元兑换券,这是舟山群岛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货币发行。它的发行和退出流通,见证了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舟山重新回到人民怀抱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收藏研究价值。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纸币专场上拍了一组七成至九五成新的浙江省银行银元券一组四枚,分别为壹角、贰角、壹圆、伍圆券,七成至九五成新,为美国华裔实业家、收藏家王士平旧藏品,估价2000—4000元,成交价13800元。今年5月北京诚轩2016年春拍纸钞专场上拍一枚民国三十八年浙江省银行银元辅币券贰角券,估价仅人民币1000—2000元,经多轮竞价,最后以8050元成交,成交价高出估价300%以上,引人注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