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 伦勃朗可能在绘画中运用了投影技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伦勃朗·梵·莱茵,《戴颈巾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Gorget),1629.

 

  伦勃朗的绘画天才是否真的就是我们这些常人无法理解的呢?他在绘画中展现的惊人技巧使其作品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杰作,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提出,伦勃朗曾在绘制自画像时巧妙地运用了通过多面镜子的折射所呈现出的影像来进行创作。

 

  来自英国牛津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奥尼尔(Francis O‘Neill)与伦敦的索菲亚·帕拉佐·科纳(Sofia Palazzo Corner)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一由奥尼尔早前提出的理论而一起展开了研究。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Optics》的研究论文对伦勃朗时代可能已经存有的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向大家展示了这位荷兰艺术大师是如何画出这样栩栩如生的作品。

 

  奥尼尔对Daily Mail网站说道,“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与一位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尔科(Charles Falco)率先在2000年时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古典画大师也许使用了一些光学设备来增进他们作品的真实度和精确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幅科学示意图,解释了可能被运用于伦勃朗创作自画像时的技术。

 

图片:courtesy of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Optics

 

  奥尼尔通过引述伦勃朗绘画中对光影的处理来支持了这一理论,并认为艺术家只有通过使用投射的方式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研究论文中还提出。伦勃朗自画像中的眼睛通常都望向了画框以外,如果画家是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话,眼神是不能呈现出那样的角度。

 

  “他创作了不少蚀刻版画和铜面彩色自画像,这种材质的表面非常容易显现出投影的痕迹,“奥尼尔解释说。“伦勃朗的作品以光影的对比而闻名,这也是投影法的关键部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一张解释伦勃朗可能使用的技术的说明图。

 

图片:courtesy of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Optics

 

  奥尼尔还强调说:“此外,如果要呈现出自画像中大笑或睁大眼的表情,那就需要艺术家的身体非常别扭地,在观察镜中的自己然后转去创作图像之间一直切换。但如果他跟随投影创作的话,那么他的双眼就无需离开画布表面了。

 

  尽管奥尼尔的理论听起来言之凿凿,但也有人对此怀有异议。艺术家Nigel Konstam也一直在研究用镜子创作自画像的技法,他并不认为伦勃朗使用了这样的技术。“我认为像伦勃朗这样技法高超的画家,追随投影作画的方法并不会 让他感到有趣或是产生任何帮助。“Konstam在Daily Mail网站上表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伦勃朗,《自画像》(1629)。 图片:Courtesy of Rijksmuseum, Amsterdam

 

  有关这位备受喜爱的17世纪艺术大师有没有在创作中使用反射的技术,这点到底是否具有重要性,目前各执一词的争端仍悬而未决。但无论如何,伦勃朗作品中令人惊叹的色彩、绘画技巧和所传达的情感都确实完全出自于他十足的天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