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考古专家聚首哈密东天山

  7月15日至7月20日,丝绸之路农牧文化与聚落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召开。来自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位国内声望卓著的专家、学者和一线考古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自治区文物局、哈密市文物局、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西北大学主办。

  7月15日专家学者们赴巴里坤县红山口、东黑沟等地实地考察了由西北大学主持发掘的东天山地区史前农牧文化聚落遗址,共同探讨中国早期农业文化与牧业文化在聚落形态、生产模式、社会组织、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探索早期农牧文化互动与交流的方式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会议开幕式上,行署副专员李秋瑾代表哈密欢迎专家们的到来。她说,15年来,以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为主的考古团队在巴里坤开展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哈密地方政府将全力配合考古工作团队充分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确保科学利用考古工作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新疆故事、哈密故事,为哈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自治区文物局调研员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说,这次会议是研究古代西域文化的盛会,将为研究新疆早期游牧文化、展示丝绸之路东天山地区早期文化魅力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将为今后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沿线遗产地的保护和展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巴里坤县县委书记韩雪峰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巴里坤各项事业大有可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将充分依托和发挥巴里坤独特的人文资源和地缘优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在聚落考古、游牧文化考古、农业考古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与理论方法的重大突破。丝绸之路、天山廊道作为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农牧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田野考古成果将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最直接的客观依据,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