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新疆古代舞乐文物明天亮相国家大剧院

唐彩绘泥塑天马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彩绘泥塑天马俑

  

彩绘泥塑舞马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绘泥塑舞马俑

  

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

  

  7月15日15时,自治区博物馆的《西域回响--新疆古代舞乐文物展》将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这也是自治区博物馆首次尝试将文物展览在剧院展出。

 

  记者了解到,此次将展出百余件是新疆境内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精美舞乐文物,涵盖古代舞乐绘画、雕塑、乐器、实物、文献资料等,由舞乐追梦、舞乐抒情、舞乐蜚声、舞乐精粹四个篇章组成,反映了新疆舞乐文化发展变迁、文化交流融合的悠久历史。

 

  新疆出土的古代舞乐文物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乐舞表演形式,人们将表演场景刻画于岩壁上,随葬在墓穴中,雕刻于泥俑上,绣缀于织布里,用翩翩舞姿、悠扬琴声表达情感、讴歌生命,欢庆美好生活,并流传至今、流传开来。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15日,期间还将举办新疆舞蹈表演、新疆音乐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

 

  唐代设宴都是看马跳舞

 

  此次展出中有两件舞马俑展品,一匹白色矫健的高马抬起右前蹄,头则微微向左侧歪,而另一匹红棕带花纹的大马,背着彩色的马鞍,抬起左前蹄,头微微下低,嘴角似乎微微上翘,看起来像在微笑。这可不是普通的马,它们都是舞马,会跳舞的马,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纳。

 

  据介绍,舞马是唐代非常流行的杂技项目,它不是人在马背上表演,而是训练马自己表演跳舞,经过训练的马会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

 

  史料记载,唐玄宗曾经下令,教舞马四百蹄,每逢中秋节设宴会,便舞于勤政楼下。可见舞马是当时乐舞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早就举办假面舞会

 

  展品中的戴面具舞蹈俑也非常有意思,一个身形苗条的舞者伸开双手摆出跳舞的造型,但头却是一个长着长长尖尖的大耳朵和大嘴巴的“怪物脸”,这其实一个带着面具跳舞的泥俑。

 

  据介绍,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面具舞利用面具所刻画的各种幽默滑稽的面相和诙谐幽默的表演手段,让观众在笑声中观看节目。

 

  《新唐书——黠戛斯》中记载:“戏有青驼、狮子、马伎、绳伎等”,由此可知,模仿动物的舞蹈是古时西域游牧民族普遍流行的舞蹈。伊州乐舞中流传到今天的《鸡舞》过去为面具舞,但是到今天,已经不戴面具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