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兰夫妇:40年深情守护老交大遗址

  2015年10月22日,老交大区域的2000多户居民终于搬离了居住40年的旧居。随着一批批居民喜迁新居,在激动感动的同时,仍有不少人割舍不下对这块具有特殊意义土地的眷恋。

  青砖碎砾间,老交大的身影早已掩埋在岁月中,但残留的那些标志,重燃起了大家对过去的记忆。随着刘瑞兰老人的娓娓诉说,仿佛将沉寂的时光拉回到40年前。

  1976年,昔日600亩的唐山交通大学,在地震中毁于一旦。居住在交大东华公房33排1号的安继增和刘瑞兰夫妇是震后第一批安置到老交大公房的职工。刚搬到那里时,到处是成山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脏乱不堪。安继增夫妇听说,他们房后垃圾堆下有可能是老交大图书馆的旧址。为此,安继增夫妇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觉得有义务把旧址清理出来,绵延那段辉煌的历史。可是,儿女并不支持,居民也不理解。“当时太难了,我们只能用手刨。可我们在这边清理,那边就有人偷偷的倒,还有人扒砖拿回去盖房子,看见我们阻拦还骂我们,把周边邻居都得罪光了。”刘瑞兰阿姨眼含泪光,哽咽地说:“我老伴说了,唐山交通大学是唐山人民心中不舍的情节,在天灾面前,我们虽然无力抗拒,但为了少留遗憾,就让我们做点好事吧。”

  1977年,安继增和刘瑞兰夫妇开始了对老交大图书馆遗址长达40的守护。他们冒着酷暑,带着4个年幼的孩子清理废墟。时间久了,一些朋友和同事备受感动,也加入其中。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施工条件太差,安继增和孩子双手都是血泡,刘瑞兰为干活的人张罗饭菜,片刻不得闲。令人欣慰的是,一个多月后,他们真的扒出了较为完好的图书馆旧址,地上半层以及出口等建筑物,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去参观留念的遗址。

  旧址总算清理出来了,但还是有人偷偷倒垃圾。安继增愁得日夜想办法,先是垒起了围墙,加固了遗址的墙体,随后又种上了花草树木,可还是被人破坏。没办法,两位老人狠狠心,凑出一笔钱,高价买了一批枕木,在遗址上盖上了一座小木屋。之后,每到春暖花开,绿树成荫时,小木屋便成为这里最独特的景观。

  在那一片绿意葱茏中,一棵高大挺拔的虎皮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即使1976年的大震依然没有让它折腰。如今,虎皮松和院墙遗址已经是交大最显著的标志。鲜为人知的是,当时国内并没有虎皮松这个品种,是50年代交大教授张万久从美国带回来的,彰显自己扎根祖国的心愿,一共种了两棵。所以,当有人想要砍掉松树用来自建房屋时,深知这段历史的安继增拼力维护,并将其中一棵移植到今铁路医院院内,才将两棵树都保存下来。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老交大遗址,昔日的老校友一批批来此参观寻根。每当客人前来,安继增总会为客人讲述唐山大地震的经过、如何保护遗址以及唐山的发展,刘瑞兰则为大家沏茶倒水。许多客人离去时,再三致谢,说有了这块遗址,无论大小,就有了回来的欲望,有了牵挂,没有两位老人,老交大就再也寻不到根了。

  两位老人将守护的使命印刻在骨子里,40年间从未出过远门,担心远来的客人无人接待,害怕有人再破坏遗址。甚至安继增老人弥留之际,最割舍不下的还是遗址,再三交代刘瑞兰老人守护好。

  如今,安继增老人已经去世10多年了,刘瑞兰老人也已经86岁了,他们的儿子安秋来又接过了这份守护的责任。在他们一家人看来,老交大虽然列入了城市发展的布局中,但心中对历史的尊重要保存下来,承载辉煌的遗迹要继续精心守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