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遗产”上榜时

  又到了“遗产”上榜的时间节点。7 月10日至20日,是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日子,今年中国申报的是“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一项是文化遗产,一项属自然景观。有消息称,中国的这两个项目获得了很多评委的支持,也就是说,假如不出意外,再过几天,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或可达到50项。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到2015年,中国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有48项,仅次于拥有51项遗产的意大利。打开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图,我们会欣喜地看到,除了个别省份,这些“遗产”几乎已经覆盖了整个国土,因此不能不说,祖宗的恩泽,上苍的眷顾,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富有。然而,“遗产”愈是增加,隐忧也愈是加大,我们仿佛至今也没有搞懂“世界遗产”的真正含义,某些地方梦寐以求不遗余力地想进入这个名录,似乎只看到了未来的利益,而从未想过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因而,有的省市,申遗成功之日,也即遗产遭殃之时。我们在“申遗”的路上已经走了几十年,回过头去看一看某些已成为“遗产”的遗产,就不难发现,美好的初衷与现实较量的结果,总是遍体鳞伤令人嗟叹。

  在这里,我需要声明的是,我并非“申遗”的反对者,而是主张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多多益善,但这并不等于对我们“申遗”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我们的自毁和自残,或者一言以蔽之,就是开发性破坏。而这种破坏,有的是在“申遗”之前,有的是在之中,有的则在之后。“申遗”之前和之中的案例,最为典型的便是蜀道。诗人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蜀道的雄险,今天的蜀道,虽然也“难”,却是遇难的“难”了。这条比罗马大道还要悠久的古道,这条中国古代“国家工程”,早已今非昔比。曾以摩崖石刻《石门颂》等闻名于世的“褒斜道石门”,虽然有的被转移到了博物馆,但是还有的却痛苦地沉入了水库,“汉魏十三品”也随之灰飞烟灭。同样遭受灭顶之灾的还有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老关楼,悲壮地牺牲在了修筑公路的硝烟中,虽然当地根据照片又复制了一个老关楼,可这个失掉了灵魂的赝品,除了给人以伤感与刺痛,还会有什么呢?

  就说丽江吧,其在进入名录前后我均造访过,总体的感觉是喧闹的旅游经济已全部替代了人文内涵。没有名分时的丽江,古朴宁静,茶马古道让人心游万仞,渴望时间永驻;而有了名分的丽江,却扭捏躁动,灯红酒绿之下,处处是燃烧的欲望之火。丽江如此,平遥如此,黄山脚下一些古村也是如此,往昔养在深闺,如今日日笙箫,古城古村已高度现代化,只为眼前之利,遗存也可以随意拆改,甚至不惜杀鸡取卵。

  记得有位联合国官员曾指出,搞世界遗产名录,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其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只有两个字:保护!但他同时也坦率地承认,这项旨在“保护”人类文明和自然演进过程的活动,并不能阻止对“遗产”的威胁与破坏,关键看当事人如何选择。

  是的,到了我们该作出最后抉择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