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修复西昌明清古城墙:每天熬煮千斤糯米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糯米灰浆用作建筑材料这项技术,属于祖传工艺。

 

  西昌古城大通门附近,5口大铁锅热气蒸腾,锅内,翻滚着沸腾的糯米粥,隔着老远,米香味就已经扑鼻而来。

 

  香喷喷的粥,却并非用来食用。在附近的大通门城楼上,是西昌明清古城墙的修复工地,趁着好天气,工人们加快了施工进度。在工人手中,用来修砌城墙、黏合青砖的,不是水泥,而是刚刚出锅的糯米粥,混以石灰、明矾形成的糯米灰浆。

 

  此次需要修复的西昌古城墙共900米,预计共消耗50吨糯米。

 

  大锅熬粥 不为食用只为砌墙

 

  7月4日,西昌大通门城楼下。63岁的谈寿云,正围着5口大铁锅打转转,忙得不可开交。

 

  铁锅安放在砖头砌成的炉灶上,炉火正旺。谈寿云给锅内掺入大半锅水,然后将一大袋糯米倒了进去。随后,他戴上手套,往炉灶里增加煤炭。火势熊熊,很快,锅里就咕咚咕咚冒出了热气,米粒开始翻滚。

 

  站在这几口大锅前,熬煮糯米稀饭,是谈寿云近3个月来,每天都在做的工作。早上5点过开火,到晚上12点过才能休息。

 

  看到水开后,他拿出了一把大铁铲,不断在锅内搅动。“这个其实和煮稀饭是一样的,要随时翻着,不然就容易生锅。5口大锅,他来回翻动,很快就汗流浃背。

 

  “这些糯米都是好米,三块五一斤。”谈寿云说,熬煮一锅糯米粥,大约需要40斤米,至少要熬3至4个小时,一定要将米熬融。

 

  “你看,这一锅就可以了,熬到位了。”谈寿云舀起一勺已经粘稠米粥,一股饭香味扑鼻而来。“配点泡菜,就可以吃饭了。”一旁的工人笑着说。

 

  不过,这些糯米粥,却并非用来食用,而是用来砌墙。谈寿云用大勺将熬好的稀饭,倒入旁边的桶里,将泡米剩下的米浆与其混合后,再装到蓝色的塑料桶内,由两名工人抬着,送到附近的古城墙修复工地上。

 

  修复古城 预计共需 50吨糯米

 

  现存的西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而其城墙,经过多次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如今西昌古城的大通门,是明代建昌卫的四大城门之一。从去年开始,西昌市启动了老城区综合整治工作,因古城墙历经岁月沧桑,部分损毁严重,当地决定,修复大通门到安定门的古城墙,以及安定门城楼及瓮城,创建3A景区。

 

  通过公开招标,四川开禧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中标。4月1日,从成都来的上百人的施工队伍,开始了古城墙的修复工作。而这次修复的一大亮点,就是采用古法,糯米灰浆成为黏合材料。

 

  施工现场负责人朱康介绍说,如果用水泥,一方面与古城墙非常不搭,而且存在析盐、寿命不长等问题。而糯米灰浆,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古法,则是在古建筑修复中,水泥的完美替代品。

 

  当然,刚熬煮出锅的糯米粥也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按照比例添加一些石灰以及明矾,这样才能形成糯米灰浆。实验证明,这种材料不仅达到了水泥的强度,而且其韧性也比水泥好得多。不过,其成本,则要比用水泥高100多倍。

 

  朱康说,糯米灰浆必须全部使用糯米,不能用普通大米,否则黏度不够。糯米灰浆干得比较慢,需要10多天才能逐渐凝固,而全部凝结,需要大概1年的时间。不过,在此之后,它们将变得牢不可摧。

 

  按照计划,此次需要修复的古城墙一共900米,目前,进度已经过半,完成了约500米。朱康说,工人们将根据古城墙原来的样子,修旧如旧。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熬制上千斤糯米粥,到整个工程结束,预计需要消耗50吨的糯米。此外,修复城墙的青砖,都是按照以前旧城墙的长、宽、高进行烧制,整个工程预计需要超过40万块青砖。这些青砖,成都、西昌两地的砖窑正在加紧赶制。

 

  古人智慧 糯米黏合技术流传千年

 

  糯米灰浆用作建筑材料这项技术,属于祖传工艺。朱康告诉记者,现在,这一技术多用在古建筑修复上,青川清溪古城、阆中白塔、广汉古城等古建筑修建,都是用的这一项技术。

 

  朱康说,这项技术并非公司所独有,而是一项公开的技术,不少古建筑修复公司都掌握,不是商业机密。但是,针对这一技术,有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

 

  西昌市文物考古专家张正宁介绍说,据考证,在我国,糯米粥加石灰用于建筑,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古代建筑工人尝试将糯米与熟石灰、砂石等材料混合,在砌墙过程中用来填补空隙,发现效果非常不错,此后糯米灰浆配方就流传了下来。

 

  为何糯米灰浆如此牢固?张正宁说,有研究证明,糯米本身含有支链淀粉,这是一种多糖物的碳水化合物,加入石灰,也就是氢氧化钙后,支链淀粉发挥了抑制剂的作用,控制硫酸钙晶体的增长,同时生成紧密的微观结构,由此变身超强的黏合材料。

 

  根据相关科考资料,在古代,糯米灰浆主要用于城墙、水利、墓葬、宫殿等方面,其黏合性能异常坚固。现在西昌的古城墙上,也还能够找到上百年前,古人用其勾缝的遗留痕迹。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