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
2016-07-11 11:13:55 作者:程美信 来源:雅昌艺术网 已浏览次
美的原起于经验与自然的映照合成,其主体是人。至于人的神经感官以及美的客观性,相对于艺术美的经验主体,已极为次要。有人曾提出一个关于美的唯物主义命题,问:“天生瞎子能否从事视觉艺术活动?”这个命题的前提不成立在于,在自然态下,瞎子难以生存下来的,也就不存在所谓瞎子与艺术的关系,瞎子之所以存在就是一种文明化的道德存在物。其次,文明状态下,瞎子作为一个意识存在的主体,其精神活动仍是其存在最本质的。他同样有艺术、信仰、自杀等高级活动。
关于美的美学定义,鲍姆伽彤以拉丁语中Aesthetics命名美的学科时,将它圈定在感性的经验范畴内。表明它与传统理性知识逻辑体系的根本区别。在康德那里,美被视为源自于主体的经验判断力。黑格尔哲学坚持世界的客观存在,其逻辑体系否定先验公理。因此,黑格尔将人的经验意识称之“绝对理念”,世界不以个人感知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艺术只是被动于“绝对理念”的一部分,感知经验时客观的延展。后来的唯物主义的反先验哲学的美学思想大体沿袭了黑格尔的“客观说”,劳动创造美、创造历史与文明是黑格尔学说的进一步的发挥。
人作为历史与文明的主体,在任何一个哲学流派当中均不成为问题。关键唯物主义将人的经验作为一种客观反应,忽视了人对客观世界某种颠覆性,特别是文化精神现象某种非自然属性,它往往最凸显人经验存在的本质。人类对美的崇尚与神往,最重要是来自经验的判断。自然的任何现象基于因果规律,没有任何价值判断意味。人类对自然美的神往经验是从我的主体出发,它虽包括生物体的维生本能的客观因素。最重要的是,伴随文明的发展,作为经验存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塑造过程中导致经验的不断高级化,美从生物本能需求异化到高度抽象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审美成为人类最抽象价值的精神文化,而不再是它的原始形态。
存在主义哲学从理论上还原了人、观念和艺术的非自然决定性的文明特征,即使艺术不再是绝对被动自然运动。萨特说“人的本质、存在意义、存在价值是由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决定”。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表现,即自然生理现象转而主观心理的经验反应,但它这种被动于潜意识的经验活动,可以作为艺术的精神质料,但绝不是存在体最高度活动形态。弗洛依德学说对于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前现象是极为有意义的。如个体性格气质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存在某种潜自然性质。
尽管我们常用“艺术美”这个概念,实事上,艺术的形成与扩展过程是颠覆美的原始形态。即艺术高级化是对美的背叛,否则艺术将局限于“美即艺术”稳定态势。反之,这一个结果必然导致审美的孤立呆滞。艺术从审美活动中诞生,发展到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领域,致使美在艺术中剩下一个既定的原始空壳。这一切,取决于人于社会这个文明化的经验主体的发展变化。或者说,美丑的审美活动,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朝向善与恶的道德、对与错的真理、死与生的存在、新与旧的进化、胜与负的博弈、贵与贱的价值、乐与苦的体验等诸多领域延伸发展。愈加文明的社会,艺术的审美性程度就高低,这种异化不存在绝对的好恶,是历史与文明发展的必然现象。审美活动是艺术王国里最古老的成员,发展前进使得它变成最次要的地位。这表明,限于生物体本能的审美活动是稳定,它与不稳定性的艺术必然产生分道扬镳的结局。
艺术美,是一种“前艺术”,它被动于自然与生物体的程度相对高于后艺术。古典主义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均围绕美的中心展开活动。它反映了人类对美的一种渴望与无节制的占有欲,它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类的生理本能需求现象。人们试图通过记录模仿手段永久地占有“美”赋予感官的满足,这便是美的技艺所发生的动机。原始绘画、舞蹈与音乐均充分表现了生物欲的折射因素。或者说,艺术的原始形态是欲望难以满足的慰藉,这也是佛洛伊德学说的依据。人类对欲望自私的恐惧感,产生了伦理性的道德意识,它所要求节欲显然出自一种公共秩序的社会本能,从而导致艺术成为控制与驯化欲望的手段,并与宗教与权力一起形成制导人类社会行为的秩序工具。古典道德学说,如泊拉图学说对模仿自然和反映美的艺术表达强烈的不满,并扬言将卖弄骗术的艺术家驱出其“理想城”。这就是艺术从原生态感官基础发展起来,它充满野性的原始欲望。道德驯化与权力秩序最初是通过艺术与宗教达到其作用目的,这一过程也引起了艺术的质变,其审美活动的纯粹性逐渐萎缩。神权时代封建权力达到极限,人的欲望遭到道德的压迫也同样是极限。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对人自然性进行一种释放,自然美的古风艺术成为这一时期文明的精神复活动力,它有限性伴随封建文明的解体和人道主义的兴起,自然美艺术丧失与其外部的效应关系,至少它变成一种装饰性的旧艺术。
“艺术家”从美的活动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两度登峰造极,一是在文明初始阶段的巫术时代,二是现代文明形成的前夜的文艺复兴运动,两者均足以说明了意识经验对文明社会以及历史演进的主导作用。(中国人是古典文明的缔造者和受惠者,但不是现代文明的开拓者,也是现代文明最后的受惠者,其文化发展至今没有摆脱封建和现代的激战状态。也就是说:中国在封建文明阶段,文艺没有新突破的创造力,所谓高级文艺完全被动于歌颂权力和消极避世的两种稳定形态,低级的民间文艺相对保持某种娱乐性的原始特制。因此,中国文化中没有诞生现代文明与其审美文化朝向稳固态势发展是一致的。)
史前社会,巫师集合了人类精神意识的主导地位,他们代表了知识与智慧,神圣与权威,想象和激情,同时也是艺术家的前身母体。当巫的地位不断壮大,巫的世袭制伴随着巫的权威上升而得以确立。这种现象直接威胁到整个文明生态,可巫的权力与霸道恰恰激发巫内部的大分裂,艺术的独立地位是从巫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他们的角色可能是工匠、医生、预言家和法师。在权力体系内的正统巫师(国家公务员)与非正统的巫师群体,形成思想观念与社会博弈的彼此对立而互相促进关系。《周礼•夏官》对祝的分类便很好说明了巫的不同地位,工祝就是一些纯粹的艺人,《楚辞•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此外,“正邪”思想斗争,其实质是为围绕权力合法性和思想正确性的争斗――真理即权力。欧洲在奉信基督教之后,灭巫之风一浪高过一浪,这使本土宗教文化走向灭亡的过程。但是,异端学说在某种程度代表人类文明的不稳定活力,它们不断摧毁那些正统而稳定的事物,避免了文明与历史在沉淀中死亡。
可是说:美是被动客观的稳定经验。艺术是从美的活动中突变成一种极不稳定、充满精神活力的流动体。悲剧美是人类命运不可超越性的精神扩张,代表了人对自然的抗议和自身命运的诉求。悲剧美所以放射出一种崇高力量,它包含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种共鸣意识,进而上升到正义与自由的强烈诉求。崇高美的意识形态,必然成为政治美学的核心,反映出人类对自身公共社会的改造与诉求。艺术不仅因外部条件不同而不同,不同的经验体决定对外部的不同作用,人是决定其文化、道德、工具、价值的关键经验体,那就是其自身的创造力。最简单是中国古代的守寡节妇,她们的生命转为一种道德意志的经验存在,被人赞美和仰望,其一生存在意义及其价值表现为的“道德内容”和“文明载体”。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所产生的一种经验异化,那就是财富的高级形态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满足文明人抽象体验的精神活动,如虚荣心、成就感、博弈刺激等等纯粹经验性体验。钱币能够换取事物、性爱、尊敬和虚荣,这在自然界找不到一种同律的合理性。不如说对自然与人自身是一种亵渎。
但是,所谓文明开化的高级动物,他们出生时就要学会去控制与制造各种工具,然后用它们去给自己修建最感觉世界中的坟墓或天堂,这就是美的一种体验需求,用它去体现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用艺术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必然导朝它向价值、道德、政治、信仰以及幻想的抽象活动中去。海德格尔的“栖居”说,无疑证明了人的生命,其本质是通过体验来证明其存在,哪怕是“无中生有”的抽象活动,赋予终有一死之人无限存在的可能家园。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