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武汉博物馆感受竹韵

清 竹雕和合二仙-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竹雕和合二仙

 

清 竹雕松鹿山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 竹雕松鹿山子

 

  蕙 青“竹韵——清代竹刻艺术展”近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香筒、臂搁、水盂等74件清代竹雕用具同台亮相,令人大开眼界。

 

  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高洁的象征,古人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淡泊意境的审美追求长期影响着世人,竹雕也随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品,而明、清两代正是中国竹雕艺术的兴盛时期。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武汉博物馆联合济南市博物馆打造的竹雕艺术专题展,展品遴选自两馆馆藏的清代竹雕艺术精品,主要有笔筒、臂搁、水盂等文房用具和摆件、香筒等生活类用具。

 

  在此次参展的展品中,来自两馆馆藏的两件竹雕和合二仙尤为惹人注目。这两件竹雕艺术品虽然形态不同、大小不一,但都反映的是同一民间题材“和合二仙”。清雍正时,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被皇家奉为“和合二圣”,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民间神祇之一,主婚姻和合。在传统和合二仙图的画面上,两个蓬头笑面的和尚分别手持荷花、圆盒,寓意“和(荷)谐和(盒)好”。

 

  香筒是焚烧线香用的筒状香薰具,在竹刻艺术品中是比较多见的一类生活类用品,于明、清两代开始成为流行的文房清玩。香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雕成各种花样,筒内置有一根放香的铜管,熏香时,香气从雕花镂空的筒壁中逸出,缕缕袅袅,满室生香。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竹雕东山报捷图香筒”即为此类精品。“东山报捷图”是对东晋淝水之战的一个侧面描述。画面描绘东晋丞相谢安部署好战斗后,在东山松树下与客下棋,胸有成竹地等候捷报,远处山间一骑兵急驰前来报捷。这件香筒采用深刻技法,以笔法入刀,构思巧妙,将题材内容和雕刻技法融为一体,体现了纤细轻巧而又凝实厚重的艺术风格。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8月18日。

责任编辑:angel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