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俞心樵艺术展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名称:安静—俞心樵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6/07/03——2016/08/13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2号院B10-(太和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太和艺术空间

 

  参展艺术家:俞心樵

 

  策展人:杨卫

 

  学术主持:朱青生

 

  出品人:贾廷峰

 

  开幕酒会:2016年7月3日(周日)下午三点

 

  俞心樵早期的绘画作品,带有浓烈的表现主义倾向。虽然他的表现主义与学院派的标准有些差异,但就表现自我而言,语言却很准确,情绪也很饱满。后期作品,俞心樵则走出了现代主义的困境,即不再以表达个人情绪为出发点,而是将其转换为问题意识,去涉猎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空间,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拓展媒介的可能性。这使得俞心樵的绘画,一改早先表现主义的因素,而具有了观念艺术的内涵。

 

  自此,俞心樵在绘画上完成了一次个人转换,其语言方式,也由原来的表现主义,而更加倾向于意象绘画了。这一转换似乎与艺术史进程同步,也与时代心理相吻合。事实上,作为自我表现的表现主义绘画,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标志。因为它以破为立,颠覆以往集体叙事,张扬个性,正好吻合了八九十年代的时代精神。然而,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自我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原来的自我宣泄,而是升华到理性的层次,与自身的文化形态和历史文脉关联起来,正不断在由生命体验的小我向文化上的大我蜕变。意象绘画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重新赋予了当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中国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都极为推崇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由此也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二十世纪初,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庞德,从东方的古诗词中发现了这种美学,加以提倡,从而影响了欧美的现代诗歌和文学。因此,意象既是一个东方美学的概念,同时又具有某种全球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将人的思想情感溶化在形式中,使其形式更具个人性,同时也更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作为诗人的俞心樵,可谓深谙此道。他将自己在诗歌上的探索经验引入绘画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意象方式,不仅是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东方美学,更为重要的是将诗与画统一起来,完成了自己艺术人生的升华与超越。(文/杨卫)

 

  艺术家生平:

 

  俞心樵,祖籍浙江绍兴。公元1968年1月27日出生于中国福建政和。

 

  中国当代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为最早入住圆明园艺术村成员之一。后发起“中国文化复兴运动”。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选》(美国诺顿出版社)等诸多选本,并被译成英法德意俄日韩等多国文字。在国内及欧美成功举行多次人文演讲和艺术展览,其诗歌作品被拍入多部电影并被诸多歌手谱曲传唱。另有小说、剧本、画集、理论著作多部。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