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展“真山难老”,带你走进傅山的世界
常出没于南山路一带的读者朋友一定注意到一个细节,浙江美术馆近几个月来一直在闭馆整修。这是浙江美术馆自2009年8月开馆以来的第一次大修。7月1日,浙江美术馆终于正式对外开放了。如今美术馆的正门移到了万松岭隧道一侧,招牌也更加醒目了。
浙江美术馆开馆后的首个大展便是“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共展出山西博物院收藏傅山书画精品66组件,有不少作品是第一次亮相,可以说是傅山作品比较全面的一次展览。在布展期间,由浙江大学教授、傅山研究专家白谦慎为媒体导览。展览将持续展至7月30日,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
精通诸体书法 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傅山(1607—1684),“遗民画派”代表人物,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医学家。他学问深邃广博,著述甚丰,被尊为一代宗师。梁启超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同列为学问及思想界的“清初六大师”。
展览以“真山难老”为名,“真山”是傅山在清兵入关以后的号,反映出他反清复明的志节及标举真率的艺术主张。“难老”两字是傅山在山西太原晋祠“难老泉”的题字,“难老”意指傅山的书画艺术融汇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秉承帖学正统,开拓碑学风气,形成磅礴大气、蔚为壮观的艺术风貌。
傅山的法书独步于明清之际,精通诸体书法,人谓“草楷篆隶俱造绝顶”。与傅山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黄道周对他的评价很高,“晋唐后首推公佗,次李燧臣,次王觉斯”。
在此次展览中有一幅《寿王锡予四十二韵》是傅山晚年时期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他的书法既受到了晚明王铎的影响,同时也有“二王”的味道,变化多端、无穷无尽中又有着碑学的“阳刚之美”及帖学的柔美,开创了一代新的强烈的书风书体形式。
对于二王一系的帖学书法,傅山用功颇深,是清初中国书法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的变革者、实践家。在师法二王作品中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草书临王羲之〈明府帖〉》等,无不体现出他对二王的熟稔和偏爱。除了临摹二王法帖之外,傅山由文字学参碑碣金石,精研篆隶,曾提到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他时常运篆书之意于各体,开杂体之风。真书小字则出入钟繇、二王门径,大楷喜师颜字,笔意生拙,体态宽绰。他主张正本溯源,直追先秦汉魏古风,针砭时弊,指点迷津,成为碑学兴起的关键人物。
性情中人 作字先做人
傅山说作字先做人。他是个敏感的人,因此从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些时代的变化。他最能反映清初的知识、学识、意识品味。他的性格脾气大,才气也大。《大贤有卷舒》这件作品是傅山写给朋友“巨涵兄”的。白谦慎说:“巨兄这个人叫他写一个卷子,是诗,写完之后他写了一段话,这段话很有意思,巨兄又说要书,‘老臂痛风,是不堪思物’,哎呀,我的手臂很疼,你看他一直讲他手臂疼,其实这也是一种策略,我本来不想写的,只能胡乱塞泽。”
“傅山性情极为奇特,他什么人都交往,他说‘不要说今天的人我能看上几个,即使是古人我能看上的又有几个?’”白谦慎说当时傅山结交的人物全是全国第一流的,像顾炎武、李因笃这样的大家。
在理论上傅山提出著名的书学主张“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难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集中体现其自然美的思想,而傅山也将此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傅山的思想、骨气和独到的艺术精神透过一幅幅传世的墨宝得以呈现,他所倡导的艺术精神及创作实践至今仍然散发着活力,对当下艺术的发展繁荣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