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的考古现场咋防暴雨? 南朝墓千年排水设施仍给力

  最近,扬州连遭暴雨,那么,露天的考古现场,又是怎么防护的呢?记者昨从考古部门获悉,他们也一直加强防汛工作,守护着文物。其中,南朝画像砖室墓已被薄膜覆盖,且人防到位,墓室底部千年排水设施仍给力;而江苏宿扬高速公路发现的汉墓群中清理出的文物及所有葬具已运至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保护,不受雨水影响。

  南朝画像砖室墓 底部千年排水设施仍发挥作用

  本报近两年多次报道的西区某工地发现的南朝画像砖室墓,是迄今扬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做工最考究的。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告诉记者,因为该古墓曾被盗掘过,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加固。古墓发掘结束后,他们也用几层薄膜覆盖在古墓上面,以防风吹日晒破坏了古墓,就像人们雨天在室内穿着“雨衣”一样。

  对于最近的雨水天气,束家平称,他们也一直加强考古现场的防汛工作,例如安排专人在南朝画像砖室墓现场人工排水,而且在该墓墓道的位置,一条砖砌的排水沟起了重要的作用。

  考古人员解释,他们在清理墓室的时候,发现墓室底部铺砖下面的排水沟。循着排水沟的走向,考古人员发现墓室底部随着古墓的走向,一共有3条排列整齐的排水沟,在墓室和甬道的位置汇集成一条排水沟,沿着墓道的位置向前方延伸,尽管古墓底部铺砖与排水沟衔接处没有窨井,但整个古墓底部铺设了整齐的砖块,渗水效果很好,遇到积水会很快从砖块的缝隙渗透到排水沟,排水沟的深度约9厘米,水往低处流,最大限度地确保墓室的干燥。

  如今,一旦有雨水渗入到墓室内,这条千年排水沟仍能继续发挥作用。

  胡场汉墓群 文物及葬具已运至考古队保护

  6月8日,本报报道了江苏宿扬高速公路发现汉墓群,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这一汉墓群位于邗江区西湖镇胡场村魏庄组,处于横贯扬州地区的蜀冈丘陵中段,共发掘汉代土坑墓35座、汉代陪葬坑4座、唐代砖室墓1座,出土漆器、釉陶器、灰陶器、铜器、铁器等各类文物800余件(套)。这些考古发掘资料,也再次佐证了胡场附近是扬州汉墓集中区域。

  该汉墓群的现场考古发掘工作已经结束,考古现场和出土文物会遭受雨水影响吗?束家平称,目前,文物保护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考古人员也已经将清理出的文物以及所有的葬具带回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整理与研究。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