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背景:

  加强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袭,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实施了民族生态博物馆“10+1”工程建设,在10个民族聚居地启动生态博物馆建设,形成了目前我国最大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之一,探索民族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展示、开发等工作模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被学界誉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借鉴意义的文化保护“广西模式”。

  “充分挖掘民族生态博物馆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每事每物背后的故事,让文化无处不在。”“应突出独特性、生态性、文化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鼓励少数民族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重要会议和活动穿民族服装,对于有些繁琐的民族服装,能不能也与时俱进,适当改进一下?”……

  6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举行“完善民族生态博物馆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界别协商会,委员和相关部门围绕议题畅所欲言,热烈互动。“民族生态博物馆”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新方式,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形成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这种形式在具备和保留传统博物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地保存其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遗产和产业遗产,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保护的有效形式。

  由于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目前仍存在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大、经费不足、专业人才不足、村民参与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为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高枫带领专题调研组到柳州、桂林等市及相关部门开展调研,并赴辽宁、海南考察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并将其带到界别协商会上。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居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他们自觉接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接力棒,成为掌握多样性文化的‘文化人’。”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徐美认为,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中非常重要,要让群众深度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传承家乡文化。将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地方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当地群众从中获得经济效益。

  “当前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存在旅游过度开发和基本没有旅游开发两个极端现状。”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王頠透露,目前广西一部分民族生态博物馆存在旅游过度开发问题,商业味太浓,村民和旅游开发商之间常因分成问题产生矛盾;一部分民族生态博物馆却基本没有旅游开发,村民不受益,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为此他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支持和引导生态博物馆所在地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

  “假古董是生态博物馆之大忌。”李华汉委员认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功能,真实的历史信息,原汁原味的深厚本土文化,是游客最需要、最愿意去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民居、人文和自然资源应按“最小干预”的原则,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

  与会委员一致认为,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民族生态博物馆管理运行机制;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确保民族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保护与利用并存。

  针对委员们提出的建议,自治区发改委、民委、文化厅、财政厅、住建厅等5个部门的负责人高度重视,一一作了现场回应。记者注意到,仅自治区文化厅就有4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表示,将把自治区政协的调研报告和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带回去,在下一步完善民族生态博物馆体系中发挥作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枫在总结时指出,应充分认识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努力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民族生态博物馆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