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陶灶浅析古人的饮食文化
2016-06-30 11:08:20 作者:吴艳丽 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已浏览次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整理和发掘了不少珍贵和有价值的文物。“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陶灶吧。
陶灶,就是祭祀和陪葬用的仿实物缩小制作的陶质炉灶。汉代的制陶工艺比较发达,汉代人有着“视死如生”的传统,即生者死后,要用陶制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如仓、灶、井、房子、院落等冥器作为陪葬品。
汉代墓葬里陪葬的陶灶形态各异,从灶形上来看,有长方形、方形、圆形、马蹄形、拱形等,从胎质和釉色上看,有灰陶、红陶、黑陶、绿釉陶、黄釉陶、绛釉陶、覆彩陶等,灶门有方孔、拱形孔,有落地或不落地的,釜眼有单眼、双眼、三眼甚至多眼。灶面装饰内容也非常丰富,通常模印有鸡、鸭、鱼、肉、鳖等各类食物以及碗、盘、刀、钩、铲、勺、瓢等炊具;灶壁上刻有龙虎怪兽、庖厨等。造型生动写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许昌博物馆展厅里也陈列着多件文物普查中整理出来的各式汉代陶灶,其中有一件汉代龙虎纹泥质灰陶灶,呈长方形,长34 厘米,宽23.5 厘米,高10.5 厘米,做工精细,纹饰清晰,因灶壁左右两侧分别为一龙一虎而得名。图案中龙嘴大张,须、角后扬,背生双翼,身卷曲做飞跃状,似欲腾空,动感极强;虎张牙舞爪,双目圆睁,似已发现猎物,正欲捕捉,形象清晰,栩栩如生。此灶上的图案为模印而成,和汉代画像砖上的纹饰做工一样均呈浅浮雕,灶体中空,灶面正中一大一小两个火眼上镶嵌有两釜,釜两侧灶台上还各有一条鱼,一鱼尾后有一把小刀。看到此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古人在这灶台边操作,要把这鱼做出怎样的美味呢?是红烧鱼、香辣鱼、还是清蒸鱼呢?
还有一件是马蹄形的黄釉红陶灶,灶体中空,灶门为落地拱形,灶门两旁有两个妇人,一个蹲着一个站立,好像是在生火做饭。灶壁刻有三角纹组合纹饰,灶台上有一个火眼,火眼上嵌有一釜,另一个小眼好像是烟囱。最让人感叹的是灶台上模印有鱼、鳖、勾、刀、盘子等丰富的食物和厨具,特别是那两只隔釜相向的鳖,头颈向釜中长探,四脚长伸,像要游入釜中,活灵活现,好似真的一样。但它们却不知即将献身,马上要被煲成一锅美味的高汤了。赏至此,不由得要赞扬汉代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同时,也感觉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富足的,社会也相对安定。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