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雅俗共赏品读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月22日,怀宁县黄墩镇中心学校的学生欣赏摄影作品。本报通讯员 钱续坤 操乐生 摄

 

  “淮军士兵不仅能打仗,而且还很‘萌’,原本一板一眼的李大人蓄上八字胡,顿时亲切了许多。 ”参观合肥市李鸿章纪念馆的文创展览,小观众们个个兴致勃勃。 6月份,合肥市李鸿章纪念馆举办了为期三周的“我把博物馆带回家”系列青少年主题公益活动,令展馆门庭若市。如今,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各大博物馆纷纷将类型多样、气氛活跃的文化活动融入展览陈列空间,成为一大文化景观。

 

  前不久,安徽博物院将特色展览《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送至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除了积累品牌优势的固定展览,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的临时展览多姿多彩。 《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从敦煌出发——“丝路明珠”的复兴与创新美术作品展》等临时展览吸纳全国的优势资源,在馆际交流合作中为省内外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历史文化知识平台。马鞍山市博物馆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制作 《碧水东流至此回——马鞍山历史文化图文展青少年专版》,并与广西桂林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引进特色展览 《霓裳银装——桂林博物馆藏少数民族服饰展》。类似的临时展览主题有趣味、陈列有特色,为场馆收获不少人气。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地处黄山市,因其独特的地域属性,从而承担起博物馆周边遗产以及本区域解读中心作用。该馆常年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展示传承遗产,打造充满活力的展示徽文化的窗口,唤起当地居民和观众对博物馆价值的认同。该馆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古徽州文化资源优势,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一直坚持挖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内涵,把活态的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文物保护连为一体,把文化遗产和文创产品相结合,让历史记忆和旅游市场成功对接,其文化旅游品牌效益日益彰显,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处特色文化景观。

 

  当下,历史文化气息厚重的常设陈列与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相结合,是博物馆发挥展陈功能的成功经验。这些展览内容、形式、风格、主题都不尽相同。业内人士认为,博物馆不能像象牙塔般 “高冷”,观众不是专家,博物馆面向大众需要专业精神,更需要古道热肠,才能把文物完整、生动地“还给”大众。

 

  将展览陈列办得好、办得活是博物馆的主业,力推节庆民俗回归,则是近年来博物馆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结合我国的时令和民俗,很多博物馆举办一系列“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从年头到年尾,经年不断,群众参与度很高。

 

  蚌埠市博物馆新馆开放不久,已接待参观团体和个人计1030余批次。该馆邀请剪纸传统手工艺人现场为市民剪窗花,举办制作贺卡、学包饺子、传统文化及考古知识讲座、现场考古体验等青少年专场活动;为配合古代玉器珍品展,邀请玉器雕刻大师现场展示玉雕技艺,举行玉器寻踪活动;在中国文化遗产日,邀请葫芦雕刻、葫芦烙画、留青竹雕、刻瓷等非遗传承人在大厅现场展演。一次次非遗精品展示,一场场民间艺术表演,次第呈现,宁静祥和的博物馆因此生机无限。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安徽博物院举办一系列活动,除了现场为观众介绍端午起源、文化及习俗,进行互动知识问答,进行经典诗词歌赋的诵读等,还设有“汉风泱泱”“兰汤祓禊”“亲子投壶”等大众有所耳闻又不甚熟悉的活动环节。兰汤祓禊,即用菖蒲草沾盆里的兰汤,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带来安康。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它既是一种礼仪,又是一种游戏。安徽博物院有关人士介绍,该馆推出的“中国传统节庆亲子嘉年华”已成为一项品牌活动。

 

  重现端午节的传统民俗“投壶”,意义在于让大众在游戏中重温礼仪。同样,博物馆秉持“雅俗共赏”的开放理念,更期待观众们的 “游园之旅”变成 “文化之约”。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