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乌“联合考古”队里的中国考古人

  正在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出“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当地时间21日下午,习主席还来到布哈拉古城,参观了这座被称为“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历史文化名城。

  驼铃声声,黄沙漫漫,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古代中西方的交流与互动。从2012年起,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中国考古队便与乌方学者一道,开展对丝绸之路的考古发掘工作。他们便是习主席提到的开展“联合考古”里的中国队,也是中国考古机构赴丝绸之路境外地区考古的第一支队伍。

  从出访“偶得”到国家级考古机构第一次走出国门

  明铁佩遗址(Mingtape),在乌兹别克语中有“众多土台”之意,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处重要的古城址。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初步的考古工作。而此次中乌联合考古队的到来,是该处遗迹学术研究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对此,联合考古队的中方领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形容这个项目的达成,源于一次出访“偶得”。

  “2011年,我随中国社科院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访问。一个周末,我在参观路上看到一处‘考古研究所’的牌子,便请假离队前往。当时,正碰上一位研究人员在整理出土文物。经过攀谈,对方得知,我们也在做周边国家丝路考古的工作,并愿意与他们合作。这位研究人员随即联系了他们的所长,当日双方即达成合作共识。”王巍说,这位叫马特巴巴耶夫的研究人员,就是随后中乌联合考古队的乌方执行领队马特巴巴耶夫教授。

  201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始了在费尔干纳盆地的联合考古工作。

  “这是我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第一次真正走出国门。”谈到此,王巍倍感振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十几个国家考古队来到中国,带来了70多个合作项目,却没有一个中国的项目走出去。”

  王巍还表示,这次联合考古充分展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技术、思想与理念,增进了中乌两国学者的交流与互信,更彰显考古学在保护与研究中亚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力。

  从“考古钻探”到“勘探技术”,中国考古惊艳海外

  自2012年起,中乌联合考古队先后四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对明铁佩遗址的时代、性质、演变等有了初步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这些极大丰富了我们对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内涵的认识。”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教授朱岩石告诉记者,在此次考古行动中,中国的考古技术和能力更是“大显身手”。

  “由于各自考古理念的不同,最初我们和乌方的考古学家是分区作业,但在进行当中,中国的考古技术不断吸引着对方,最终他们过来向我们学习请教。”王巍说,“比如我们的‘探铲’钻探技术,已经用了近百年;测绘技术、三维快速成像技术等,令乌方学者叫绝。”

  王巍表示:“田野发掘是中国考古一门独特的手艺。我国文化遗产丰富,田野发掘中的各种复杂情况也比国外多得多,这为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目前,中国考古的科技水平可与一些欧美先进国家比肩,有些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这次合作考古的过程,也是友谊不断建立、信任不断建立、合作不断建立的过程。学术可以不断讨论,尊重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朱岩石说。

  中国考古:从“神秘的存在”到“苏醒的巨人”

  “历史悠久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源远流长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亚欧各国、各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友谊之路、和平之路。考古工作正是印证这段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唤醒沿线国家的文化认同。”王巍说。

  王巍认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建设应当首当其冲,这也是体现丝路精神的所在。

  “在四年的联合考古工作中,中乌人民更结下了友好的情谊。”朱岩石说,“在我们居住地周围,哪家人举办婚礼都会邀请我们的队员前去,像对待家人一样。每次我们来乌工作,当地的邻里、小孩儿都热情出来迎接,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到温暖。”

  前不久刚刚召开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为题,邀请了海内外400余名考古学家齐聚一堂,提升了中国考古的国际话语权,展现了中国考古的良好形象。

  “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没有什么比亲手触摸古老文明,更让我们感到兴奋和骄傲的。”王巍说,“今天,中国考古正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逐步得到世界考古学界认可。可以说,今天的中国考古,正在从一个‘神秘的存在’向着‘苏醒的巨人’转变,中国考古人愿为增强世界人民友谊做出最好的表达。”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