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东:中国画的其命维新
2016-06-22 15:35:29 来源:美术报 已浏览次
最近江苏省国画院60年成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名曰:金陵风骨,其命惟新。很好的一个书画展,为什么要弄这么一个铁骨铮铮的名字?正如有人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人意志的体现。所有宣传材料都指向一个主题,过去几代人的成就都是这个主题的注脚,创新精神是主办者的风骨。
江苏省国画院从1957年筹备之日起,就沐浴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1960年正式成立后,两万三千里写生成果第一次进京展,标题是“山河新貌”,可见江苏省国画院的历史从未缺少过新意。这个新意是什么?我认为是贴近时代精神的面貌、风格和审美,不是无稽的标新立异。
江苏省国画院的“其命维新”概念,来自于2004年傅抱石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对傅抱石曾经用过的一枚印章“其命唯新”解读为:他创作并经常使用这枚印章,以抒其创新之志。进而有人说傅抱石誓志创新,是其命唯新的一生。从此,其命维新或其命唯新的这层意义,就成了江苏省国画院的招牌语言。
傅抱石的“其命唯新”,典出《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粗略翻了一本傅抱石画集,这个印多数钤在1940年代中期所作的《湘君》、《湘夫人》一类的古典人物画上。按我理解,诗的原意应为:文王的神灵在天上,照耀着天地。周虽是古老的国家,文王奉天命建立新的朝代,如诞生的新生命。傅抱石的印也是寄意中国画这个古老的形式,生命常新;那些美丽的古典神话人物,同样具有新的生命。但是当人们需要创新这个概念时,对国画院始创人的一方印直接望文生义,似乎很顺理成章。只是这样的解读强暴了傅抱石,强暴了诗经。
一定会有人通过百度,去核实我的说法是否正确,奈何“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这样的解释满眼都是。这当然不是江苏省国画院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原来自2007年起,有多位要人让“其命维新”赋予了这样伟大的意义。于是其命维新被普遍用于政治领域,成为倡导改革创新的古训。试想西周乃处于我国政治制度的婴儿期,帝王就想到了革新,这是多么的荒唐而没有逻辑。所幸在文字的夹缝中能找到两位新中国当红哲学家张岱年和冯友兰的解释,一个说:“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另一个说:“旧邦新命。”并作“阐旧邦以辅新命”为己任。纵使这等量级的人物也敌不过主流话语的蔓延态势。
当今我们如果需要创新这个概念,应该用逻辑论证得出结论,不应该在古人、古语中找词汇,而改变既有的美好。其命维新,用于中国画是再贴切不过的一个好词,正如《文王》所寄意的,古老的艺术生生不息,我们立足于今天,所画出的每一笔都是崭新的。我们为什么要憋着一股劲刻意强调创新呢?创新、革新的强势愿望,是否容易造成刀砍斧凿的破坏呢?艺术是着眼于服务社会,还是表现自我呢?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美的潮流,平和地画画不是很好吗?不需要对抗的领域,就无所谓风骨。
但是中国画领域传统与创新之争确实一直存在,有人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又有人说:艺术应该坚守传统。我看这都是站在各自主观立场上的单边表述,我们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就可以看见今天中国画的大概模样。如果代代创新,5000年间到如今不知需要多少样式才能满足创作者的选择。如果坚守传统是指的古典题材或笔墨炫技,那么对比彩陶、帛画已是离经叛道,相反那些号称前卫的新文人画却更接近原始。但如果5000年都这个模样,肯定也单调乏味。
中国画领域的创新和传统两个概念,都不是公众所必须,公众只要欣赏美的图式,在如此宽泛的条件下,创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前人的规范,加入当代信息,画出符合今人审美情趣的作品。中国画的流变就是这样代代有所更新,有所增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也如华夏大地诞生了文王缔造的西周,有传承却是新的生命体。嚷嚷坚守传统和坚持创新的,其实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在吆喝公众。前代艺术成果提供了太多的图式和内容,偷懒的照搬和娴熟的炫技都能轻而易举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样式。而创新论者同样面对前人的艺术成就,试图以不同直接逾越,以期彰显个人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有时这两种观点在不同时期被掌握话语权的人倡导,会抛弃绘画功能,沿着自身的动力运行,而这两种概念指导下的创作需要等待历史去扬弃。可以肯定地说,当代许多振振有词的创作,完全不是新的生命,而是在制造未来的垃圾。
有观展者把这个展览中老一辈画家与一些新画家的参展作品以对比形式发到微信上,议论说,应该将国画院这些画家清理出去,但考虑到画得差的画家离开这个平台就混不到饭吃,只能反过来将画得好的画家放养到体制外去。这无意中说出一个道理,公共资源供养的画院平台为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人提供了试验场,而离开了他们自己创造的语境,这些创作就不成立。但这样的人却借助其话语权,作品展览必高悬主位,并或多或少影响着美术风气。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