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从高冷走向大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宋或以后 青玉带皮雕胡人戏象

  

  一直以来,高古玉都被冠以“文物私生子”的称谓,在国际市场,它是当仁不让的拍场主角,受尽藏家拥戴,而在内地和香港市场,它却依然徘徊在边缘地带。今年,一场被誉为“近十年整体水平最高的古玉拍卖”将高冷的古玉搬上了台面,也令高古玉从弱势行情扭转,虽然这把“火”没烧到最旺之势,却助燃了它不容被轻易忽略的事实。

 

  从沉寂慢热到崭新高地

 

  从2006年一直到2016年间,可以说是古玉市场慢热的十年。而在今年,情况似乎有了改观。先是4月5日的香港邦瀚斯2016春季拍卖“温玉物华——思源堂藏中国玉器”专场,总成交1.78亿港元。这场被外界誉为“近十年整体水平最高的古玉拍卖”将高冷的高古玉搬上了台面。而到了6月1日,万昌斯拍卖行有限公司在2016春季拍卖会又推出“瑾瑜兰桂——高古玉器专场”。

 

  “今年的拍卖可以说是接连发轫助推古玉,尤其将高古玉板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地。”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理事、资深古玉鉴藏家杜平谈道。

 

  业内一些资深高古玉藏家们也都欣慰地表示,“终于看到古玉走出价值的洼地”。还有藏友认为,高古玉行情的井喷式爆发,是其价值回归的必然反映,归因于古玉长期在收藏市场中坐“冷板凳”。“这些拍品的真品率还是极高的,而且现场也汇集了国内外的大批高手行家,如果从真伪上进行质疑,恐怕站不住脚。”杜平认为,凡是精品高古玉都出自内地,而究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是在当代流出境外的,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只要内地文物政策没有进行调整,还会有更多的高古类艺术品往境外流散,这是市场规律。

 

  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古玉研究院研究员、高古玉器鉴赏家陈小良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思源堂收藏的这批东西将高古玉拍卖的价格推向了近几年比较高的一个价位,成交结果相当惹眼,存在一些争议并不重要,毕竟成交额实实在在地摆在那,买家又是台湾人。高古玉器多为出土文物,而出土的时间难以准确判断,真正传承有序的少,拍卖必然受到一定局限。

 

  一直以来,高古玉在国外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较受推崇,也是市场以及收藏家的宠爱对象。国外收藏界,尤其大多数西方人认为,玉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最能代表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纵观玉文化发展史,华夏玉文明历经八千年而绵延不衰,可谓贯穿古今,一枝独秀,傲然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不懂玉就好比不懂中国人。玉的温润、含蓄、内敛影响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它可谓财富和精神的双重象征,世界上没任何一样物品能与它相比。”在杜平看来,近年来东方艺术品成为世界拍卖行的主角,而独具魅力的古玉,不但在艺术性上更符合西方收藏家的审美,如圆雕古玉就是最符合西方人雕塑审美品味的题材,在市场受宠是必然的。而在此期间,国人热衷于海外淘宝收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受限“文物私生子”身份

 

  古玉收藏界把拥有百年历史的玉器称为古玉,而将汉代以前的古玉器,统称为高古玉,自新旧石器时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承载极为深厚,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古玉、龙山文化古玉,到南方的良渚文化、古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古玉,乃至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古玉,史前神玉时代的古玉文化遍布华夏大地,灿若群星,而商周时代更是结合了礼仪之邦的礼制文化。“玉与礼的结合将玉文化推向了圣坛。”杜平表示,玉自身集合了神与圣的双重属性,在国人的心目中它具有超凡的价值魅力。可以说,怎样给古玉定价都不为过,毕竟,自古极品古玉就是一璧可换十五城池的宝物。

 

  目前,相对于瓷器和书画等其他较为成熟的收藏板块,高古玉还只是刚刚起步。杜平坦言:“市场缺的不是资本,而是精品高古玉。”

 

  然而,始终被国际艺术品市场所拥护的中国高古艺术品,却在内地和香港市场甚少上拍,依然徘徊在边缘地带。杜平认为,症结所在是因为国内政策受限,高古艺术品文化积淀丰富,深受海外世界藏家的追捧,而国内被民间收藏的大量高古玉、高古瓷等高古类艺术品都被视为“文物私生子”,没有合法上拍的身份。目前的高古玉拍卖仅限于所谓传承有序的那些传世古玉,而红山玉器、商周玉器以及汉代玉器等其他文化期的古玉,如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等都受限。

 

  政策风险是高古玉收藏不得不考虑,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因素。高古玉交易涉及出土文物的管理,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如果进行公开交易或拍卖,必须事先征得当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杜平表示,这种政策只能加快高古类文物的外流,因为任何一位国内藏家都很难掌握高古玉流传有序的凭据,即使是老辈收藏传承,但历经近代战争的轮番洗礼,也没有办法去证明它所谓的传承有序,这一切都极大地制约了高古玉的市场流通。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