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刊看当代中国艺术流向
2016-06-20 15:11:58 作者:李小山 来源:中国当代艺术网 已浏览次
一位编辑朋友对我说,期刊是历史的重要文本,后人若要研究当代艺术现状,从期刊上可以得到最起码的第一手资料。此话不错,但是需要增加一个前提,即期刊必须真实反映现实。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情况下,期刊受到意识形态及种种非艺术观念的制约,导致了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它们不是真实反映现实,而是扭曲地偏狭地体现了某种长官意志,某种霸道的思想控制——我想这方面的情境大家不会是陌生的。
艺术期刊,如果大家比较关注的话,便能发觉,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演变,有着一条清晰轨迹:从单一走向多元。当然很难说,这种多元是没有风险的和平稳展现的,最令人注目的诸如《江苏画刊》、《艺术界》、《美术观察》、《美术》、《美术研究》等等,都可以说明一些基本问题。它们之中,像《江苏画刊》,一向旗帜鲜明,努力捍卫办刊宗旨,因此相对地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如《美术》,由于它的特殊地位,意识形态气味浓厚,一个阶段内或许是充当革新喉舌的,后一个阶段或许就走向了反面。我的意思不是要评价这些期刊的优劣,而是想通过它们,透视背面的真实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从期刊那里了解的情况是否与现状相符?
创作多元化受制于一定的外部条件,毫无疑问,作为一种比较,当下(中国)的艺术家所拥有的自由空间可以说是几十年来最理想的。创作自由的原则逐渐得以根植,艺术家更关心的已不是争取更多的自由,而是如何利用自由。这么说,是相对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因为任何时候,艺术创作所需的自由都是超出社会秩序的规定的。然而,自由并不足以保证艺术本身的质量,它只是一种范围和边界,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边界是对艺术家的心理慰籍,其实它不提供实际的东西。艺术家对它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自己的放纵,问题在于,如果艺术家连放纵自己都不会,他还会什么?——听命?服从?对外部限制的俯首贴耳?近二十年时间的所有实践证明,创作自由带来的多元化变迁,最大的获益便是,艺术家(在很大的可能性上)回到了他自身,回到了艺术创作原先的起点上。
不过指出一点,当下(中国)的艺术创作呈现的多元化,仍处在较为模糊的萌芽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当下的艺术格局不是一种原生态的演变(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在外力催动下的应变,是在应变中寻求自我定位的过程。因此,它还不是自觉的和自足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众多艺术家几乎完全生活在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的阴影之下,这便使得他们在艺术自律上失去了发言权。简单地划分,大致为三类:一是当代“前卫”性艺术,它的轮廓不过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缩小了的翻版,至少目前还没有生发出多少原创的意义。一是带着官方色彩的学院艺术,它基本上延续了西方的传统,坚守一种比较稳定同时也相对地缺乏活力的艺术观。一是我们本土的传统艺术,它虽拥有天然的土壤,但同样在求新求变的时代氛围里左冲右突,试图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卖点。显然,这与我们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破碎有关,我们无法直接拿祖先的观念介入现实,又不能以西化的眼光解释面对着的实在。我们挤压在两类文化及文明的碎片里,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失去整体文化价值的现实中,唯一能做的只是局部的修复,而这种修复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若将此称为历史的宿命,不如将它当作不可避免的实际的障碍,总之我们无法逾越它的限制。
当我们了解自身所处的实在,了解无法解决的难题,并不能因此放弃责任。这一点,我所提及的期刊起到了较多作用。我是说,它们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印证了当代艺术的应变轨迹,如果我们从各种类型的展览上,获得了一些零星的影像,那么期刊呈现的便是阶段性的流程及倾向。是的,我们从中看到希望,看到可能性,也看到了许多需要弥补的缺憾。反过来说,期刊的局限性不正是在于它仅仅是现实多棱镜的一个侧面么?它在展现的同时也在悄悄抹杀,它专注那些热点,那些有轰动效应的东西,而无视其中的许多泡沫。如何做到公正全面地表述它的看法,及时扶持现实中那些真正有生命力的幼苗,成为有价值的历史文本,是目前所有期刊都在面临的考验。
其实,稍有判断力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总体面貌中,“前卫”这一板块最弱最无力,而它恰恰是艺术生命力的最显著的表征。我们至今没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没有提供经济保证的艺术基金会,没有强有力的展览策划机制和策划人,等等这一切,我的意思是,尽管有众多艺术家在苦苦努力,但是由于他们介入社会的渠道受阻,那些可贵的东西给白白浪费了。当然还有另一个老问题,即艺术家如何走出西方阴影的覆盖,完成自身的建设,使创作成为真正自由的独立的活动,这个过程也许是较为漫长的。
多元化不是所有东西不加区别的共存,否则文化的优劣和艺术的标准就无从谈起。假如我们把艺术的当代性,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作为它的活力的表征,把传统艺术作为历史成果来接受,并杷一切形状的艺术作为正常的活动来看待,这就表明我们已经具有了一种当代的眼光和胸怀。如此做法,不妨碍我们有所取舍,不妨碍我们坚持对艺术家的探索精神的鼓励。因为艺术若停止探索,则表明人类精神业已枯竭。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