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载中华文明 交流促进沟通互鉴
2016-06-20 10:45:47 来源:中国文物报 已浏览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推动新时期文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强文化“走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遵循。
承载中华文化,彰显文明大国中国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文物是一个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承着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活”在交流与互鉴,用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悠久灿烂的中国文明,它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的辉煌历程,是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理念的最好证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文物交流合作是中外人文交流中最受欢迎、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文物展览作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展现了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中国梦的不懈努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播中华文明,打造文物交流新亮点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紧密配合外交大局和国家文物局中心工作,改革经营模式,创新交流机制,拓展交流渠道,各项工作呈现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十八大以来共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34项,展地涉及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18 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
配合国家外交大局,积极开展文物交流。为纪念中法建交50 周年举办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由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题写序言,并互致贺信、共同监护,这是习主席首次担任大型中国文物展览的监护人,该展被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开启了文物交流的新纪元。对外文物展览已经成为中外“交流年”“友好年”“文化年”以及两国建交纪念等国家双边活动中的亮点,并被列入政府间重要交流项目,如2012-2013 年中土文化年互办展览,2014 年纪念中坦建交50 周年、中马建交40 周年展览,2015 年配合李克强总理高访,赴秘鲁举办“天地之中——中华文明之源”图片展等,这些对外展览在促进中外人民的人文交流和心灵沟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聚焦“一带一路” 战略,打造出境展览品牌。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中心精心策划“华夏文明洲际行” 活动,联系“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重点覆盖东欧地区,“华夏瑰宝展” 系列先后走进土耳其(2012)、罗马尼亚(2013)、捷克(2014)、匈牙利(2015) 等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出境展览品牌。同时打造“丝路文化” 主题展览,面向非洲国家,目前已成功举办赴摩洛哥“斗品团香——中摩茶文化交流展” (2013)、赴坦桑尼亚“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展” (2014)。
关注周边国家文化,担当友好交往使者。2012 年中日关系再次跌入低谷,该年10 月起,中心主办的“中华大文明”展,先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神户市立博物馆、名古屋市博物馆和九州国立博物馆四地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36.3435 万人次,增进了两国人民互信。中心与日本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长期合作,先后举办“中国西域·丝路传奇展” (2013)、“十里红妆——中国浙东地区婚俗文物展” (2014)。文物展览促进了各国人民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增进两岸三地交流,提高中华文化认同。中心每年赴港台地区举办多个文物展览,增进同胞亲情,包括赴台湾“商王武丁与后妇好——殷商盛世文化艺术特展”(2012)、赴香港“地下的中国——凤翥龙翔考展”(2013)、赴香港“汉武盛世”展(2015)等。与台湾佛光山长期合作,连续举办“千年重光——青州龙兴寺展”(2012)、“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展”(2013)、“七宝瑞光——中国南方佛教艺术展”(2014),“以法相会——明清水陆画展”(2015),吸引观众近400 万人次,加深了台湾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推进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传播新平台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前不久在京胜利召开,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她同时指出,人文交流是心灵沟通的“解码器”、人民友谊的“助推器”、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在增信释疑、扩大共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国家关系的三大支柱。以文物交流促进人文交流,服务外交大局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秉承的工作宗旨,站在文物交流工作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坚持以文物展览交流为主线,同时促进文物展览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让文物以多元形式“树中国形象、讲中国故事”。
围绕文物展览,搭建交流平台。配合“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策划推出“丝绸之路” 系列主题展览,组织参加俄罗斯第18 届国际博物馆节。推进赴中东欧国家“华夏文明洲际行” 活动,2016 年落实中拉文化交流年活动计划,赴秘鲁举办“华夏瑰宝展”。与沙特阿拉伯加强合作,举办沙特阿拉伯来华展。完成与台湾佛光山五年合作计划的最后一个项目,举办“明清宫廷佛教文物展”,并启动下一个五年合作计划。赴日本举办“唯一的汉字,唯一的美——汉字的历史与美学” 展览,并进行六地巡展。
文物展览与文创产业融合。深度发掘文物内涵,加强文物资源梳理与共享,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文化创意展会,在成功举办首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的基础上,力争2016 年第二届博览会有所突破,形成文博版权保护利用的长期机制。拟与法兰克福(香港)展览公司合作,以“中国文博创意”为主题,组织国内文博单位参与2017 年“法兰克福国际纸制品世界办公用品世界展览会”(PAPERWORLD)。提升文博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营销体系。中心作为全国文博资源合作共享的重要平台,致力于整合全国文博创意产品,创新推广方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电商、博物馆商店等多种渠道进行销售,结合文物展览、馆际交流等活动,积极探索体验式营销方式,不断完善文创产品的营销体系。
文物展览与旅游产业融合。依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最新考古发现等资源,或开辟“一带一路” 文化遗产旅游专线,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联合旅游部门,协调发展“文物深度旅游”,大力展示宣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传播。
文物展览与现代科技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成果,将文物展览引入“互联网+” 模式、APP,推动数字化展览与展览数字化。进一步丰富“文物带你看中国” 3D 系统的展示内容,增加多种语言介绍,增加互动性、趣味性和易操作性,让文物“活” 起来。打造“看展览” 数字平台项目,实现随时随地看展览。
文物展览与社会教育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文物展览要大力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推动与教育部门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文化遗产青少年读本》,策划实施“文化遗产进校园”展示项目,增进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举办文物展览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进社区,丰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