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石背幽禽》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诚轩2014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推出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工艺品、钱币邮品四个项目,共计七个专场。

 

  1948年是潘天寿艺术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已经辞去杭州艺专校长一职,创作兴致极高,这一年作品数量颇丰,有不少代表性佳构产生,如《指墨松鹰》、《观鱼图》等,较之前技巧更臻凝炼,个人面貌也更鲜明。潘公凯称1948年的这批作品“已经确立了他(潘天寿)作为文人画传统的出色继承者的面目”,其典型的布局方式在这一年也已经成型,画面上开始出现单纯的大石块,将其他物象压缩在边角。

 

  《石背幽禽》绘于1948年木樨馨里,即桂花盛开的八月,以花季记时是潘天寿上世纪四十年代作品特点。画中一块不规则的倒梯形巨石崚嶒而起,几乎充塞天地,蹲立在石顶的三只缩脖八哥自然成为画面的焦点所在,八哥眼神傲兀,斜睨周遭,显然来自八大的影响,但又毫无冷涩之感。巨石倾斜,呈岌岌可危之势,竖长幅构图更添险绝,左下角恣意点染的蒲草,又令突兀奇崛的画面顿生平衡,于凝重中见动势,极具生意。

 

  是幅以指墨绘成。潘天寿涉足指墨颇早,但直到1940年代中期才开始潜心创作,1948年指墨作品不少,已蔚然气象,《石背幽禽》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指墨进境。巨石的轮廓线生拙,线质开头粗壮,中途变细,到底部又逐渐放粗,显得厚重且有力量感。石体赭色占据大部分幅面,但又并不单调,将淡赭先泼于纸上,然后四指并下,迅速涂开,顶部主要横向运指,下方则基本为竖向,出现类似西画明暗交界线的效果,且“笔笔”有痕,强化石头的结构和肌理感,比之毛笔“更刚、更拙、更辣、更涩、也更见骨”。跳动的苔点、断续的边缘线与大面积墨块,交织成点线面的美妙乐章。

 

  通幅作品色彩以墨、赭为主,鸟嘴和蒲草处略施花青,颇显素净,除八哥嘴、眼用毛笔勾画,其余全以指在生纸上运化,与后期在纸张中加入豆浆的效果不同,渗化自然,色墨施染浓淡相宜,堪称其早期指墨画的代表力作。

 

  “罗路珍藏”为德国驻亚洲地区记者Roll收藏印。他因采访之便搜集潘天寿、李可染等画家作品,以具有时代风格者为主,时间集中于194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