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博物馆筹建20年 18件国宝级文物“沉睡”库房

  这是汗王宫遗址出土的绿釉莲花纹瓦当”,6月11日,沈阳市考古所在文化遗产日举行的“盛京往事梦回汗宫——公众考古带你穿越盛京”的公众考古活动现场,沈城老百姓首次看见了汗王宫遗址出土的文物。
  
  这些从一个侧面印证汗王宫建筑级别的构建,多数只会在人们视线中“稍作停留”,便将重回文物库房,市民想再见一面的机会很难。
  
  同样“沉睡”在库房里的,还有沈阳出土的被定为一级品的18件文物,及其他数千件出土宝贝。
  
  沈阳出土的“国宝级”宝贝,你见过几件?
  
  你可能会说:“我在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陈列馆见过青铜短剑。”错,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那只是仿品,真正出土的青铜短剑目前“沉睡”在文物库房里。
  
  不单单是青铜短剑,在沈阳众多考古成果中被定为一级品的18件文物,或匆匆与世人见过一面,更多的则从未“与人谋面”,都“沉睡”在文物库房里。这其中,既包括新乐遗址中出土的见证沈阳史前人类生活的之字纹深腹罐;也有明确了沈阳称谓的地宫石函;更有被誉为整个沈阳之宝、出土于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的“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这么多好东西,都沉睡在文物库房里,没有地方让其发挥作用”,这一切,皆因沈阳没有自己的博物馆。
  
  18件国宝级文物都是时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介绍,这18件“国宝级”文物皆由沈阳市考古发掘出土,时间在1965年到1985年之间。仅从外观看,18件“国宝级”文物不是很炫眼。
  
  人们或许会有疑问,为什么沈阳没有出土过类似于金缕玉衣、司母戊大方鼎之类的国家重宝?
  
  赵晓刚认为对于文物不能一概而论,“金缕玉衣是汉代的东西,沈阳在汉代属边郡小县。沈阳辽代贵族墓出土的银丝网络、鎏金银面具等也不错。”
  
  严格说来,“国宝”不是一个标准化的科学名词。换言之,一件文物是不是“国宝”,要经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而鉴定时所持标准,首先不是文物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有了这一层意义,才能被认定为“国宝”。
  
  从文明发展重要见证角度看,沈阳出土的18件“国宝级”文物,皆为一定时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比如反映高台山文化葬俗的四系壶和高足钵,比如佐证沈阳为东北亚青铜短剑文化中心地区的郑家洼子墓葬出土的青铜短剑。
  
  沈阳博物馆仍在筹建,18件国宝“沉睡”文物库房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现存文物评定标准按其年份长短、艺术水平高下、学术价值大小等不同情况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可分为一、二、三级。其中最高级别的一级文物,被老百姓习惯性地称为“国宝”。
  
  “沈阳这18件一级品定级时间都比较早,近些年我们发掘出土的一些文物,其价值及精美程度有些并不比已定级一级品差,只是尚未定级”,赵晓刚概括了文物定级权限,“沈阳只有为三级文物定级的资格,二级在省里,一级文物定级权在北京,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
  
  目前这18件“国宝级”文物不对外展览时,都存放在文物库房。这些年,沈阳出土的众多宝贝与沈城百姓见面次数少得可怜,2009年9月1日,包括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在内的出土文物精品,仅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一个月;2008年10月沈阳考古发现六十年文物展,这些宝贝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过短短7天。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康平、法库都有自己的博物馆,而沈阳博物馆筹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停留在筹建中,对于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沈阳18件国宝都长啥样
  
  考古专家给你讲讲门道
  
  点评专家:赵晓刚(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新石器时代
  
  之字纹深腹罐
  
  出土地点:沈阳新乐遗址
  
  出土时间:1973年
  
  样式:夹砂红褐陶,手制。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两周抹压斜线纹凹带,局部交叉成网状,通身皆饰横向压印“之”字纹。
  
  专家点评:沈阳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见证。由于新乐遗址发掘报告一直没有出,目前对新乐文化的研究到了一个瓶颈,期待新的考古发现给我们带来突破。
  
  青铜时代
  
  四系壶高足钵
  
  壶盛汤粥扣钵保温
  
  出土地点:新民市高台墓葬
  
  出土时间:1973年发现。1976年、1979年、1980年先后三次发掘。
  
  样式:高台山墓葬典型特征,就是一个高足钵倒扣在四系壶上,这是一种组合。从形态推测,壶是用来盛汤、粥,钵倒扣之上可以起保温作用,钵拿下来后,可以直接将汤粥倒入其中,食用。
  
  专家点评:这种特殊的葬俗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了一种地方考古学文化,一旦发现这种组合的器物就可以断定墓主人是高台山文化的人。
  
  青铜短剑(2把)
  
  类似匕首防身格斗
  
  出土地点:于洪区郑家洼子6512墓葬
  
  出土时间:1965年
  
  样式:曲刃,六棱形中脊,剑锋处有血槽,刀锋利,柱状短柄。随剑附件有加重器、剑镖、七连环、绿松石坠。
  
  专家点评:青铜短剑为一套,剑身、剑柄、加重器,加重器即为剑柄的头加了一块密度特别高的矿石。剑身不长,类似于匕首,相当于防身格斗武器,不是战场上用的长剑。
  
  出土地点:于洪区大潘乡马贝堡村
  
  样式:曲刃,中脊刨面呈六棱形,剑锋处有血槽,剑刀锋利。剑柄为丁字形,满饰细密的三角几何纹和斜线纹,柄端槽内镶嵌赤铁矿石质加重器,此剑与郑家洼子6512号墓葬出土的短剑相同。
  
  青铜马辔饰
  
  出土地点:于洪区郑家洼子6512墓葬
  
  出土时间:1965年
  
  样式:由108件组成,马衔1付,镳1付,泡1枚,珠98个,喇叭形器1支等。
  
  青铜双钮镜
  
  出土地点:于洪区郑家洼子6512墓葬
  
  出土时间:1965年
  
  样式:圆形,胎体厚重。镜面二次抛光,明亮;背面铸粗线条勾连纹,上部有两个并列的半圆形钮。
  
  绿松石项饰
  
  出土地点:于洪区郑家洼子6512墓葬
  
  出土时间:1965年
  
  样式:磨制。由33枚长短不等石管珠和一个半月形石饰组成。新月形石佩,两个对穿空置于上部两端。
  
  辽金元明清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被誉为“沈阳之宝”
  
  出土地点: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
  
  样式:黄铜铸造,结跏跌坐,螺发大耳,发色泛蓝,修眉长目,鼻直口方。披通肩式袈裟,双手胸前结施法印。前胸刻一“卐”字,足心刻有法轮。为明代佛造像珍品。
  
  专家点评:从佛像的铸造来看坐像非常精美,可以看出万历年间是明代由极盛转衰的一个朝代,相对来讲精神言论自由,经济发达。
  
  辽代白釉褐彩花卉长颈瓶
  
  出土地点:辽中县鸭厂
  
  样式:喇叭口,长束颈,柳肩,弧腹,圈足。腹身饰简洁褐色萱草花卉,通体施白釉。
  
  辽代地宫石函
  
  “沈州”二字确定沈阳古城位置
  
  出土地点: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
  
  样式:黑褐色砂岩经研磨而成。盝顶盖,子母口对合,五面阴刻楷书铭文5000余字。详细记载了建塔年代为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及捐钱建塔人员等内容。
  
  专家点评:辽塔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是极好的,比如金银铜舍利套罐、狮钮莲花三足铜熏炉、银龙首珍珠幡、蟠龙纹白瓷长颈瓶等。这个进一步确定辽代沈阳城称谓和沈阳古城位置的石函,最重要意义在于上面有沈州字样,是对沈州城位置的一种佐证。上面的铭文内容不仅记录了修建年代,还记录了建塔位置,即“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进一步证实了辽代沈州州治方位,与沈阳古城位置相同。
  
  辽代白釉点黑褐彩瓷盒
  
  出土地点:新民公主屯乡辽滨塔村
  
  样式:扁圆形子母口,矮圈足,盖上有黑褐色点彩,施乳白釉。
  
  辽代石龟砚
  
  形制特殊十分罕见
  
  出土地点:新民公主屯乡辽滨塔城址
  
  样式:浅绿色砂岩雕造。龟首高昂转向一侧,双目圆睁,颈部有三道弦纹,背横负簸箕形砚池,底部为椭圆形石板。
  
  专家点评:形制比较特殊,古今往来,砚台种类、造型颇多,但似这种石质龟砚却十分罕见,为隋唐时期中原流行样式。
  
  辽代石狮茵镇(2件)
  
  贵族坐具备品压平翘角炕席
  
  出土地点:新民公主屯乡辽滨塔城址
  
  样式:石狮子蜷曲伏卧在半圆形石座上,狮头转向一侧,口微启露齿,成束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这对神态安详、姿势自然的石狮子,口唇涂有红色,双目为黑白两色,躯体为绿色,但颜色已经脱落。
  
  专家点评:用途用专业用语讲,是我国古代贵族室内起居生活的坐具备品,用老百姓的话概况,就是家里炕席用的时间久了边角会翘起,到时就用“石狮茵镇”来压平,据其形象推断应为中原唐五代工匠所造,后来流入了辽代境内。
  
  宋代影青花口高足碗
  
  出土地点:新民辽滨塔地宫
  
  样式:六瓣花口,弧腹,高圈足。圈足内墨书一草体寿字。宋代景德镇瓷。
  
  专家点评:摆放在辽滨塔“地宫”内的供桌上,典型宋代景德镇官窑,比较精美。
  
  明代嘉靖款青花云龙纹盖罐
  
  出土地点:皇姑区明廉街光明电影院明墓
  
  样式:直口,短颈,弧腹,平底,底中部双蓝圈楷体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腹部绘双条行龙,周围饰“壬”字形流云,近底部饰四组对称的珊瑚石,上绘树体“寿”字。明代景德镇官窑产品。
  
  明代嘉靖款青花云龙祥凤云鹤纹盖罐
  
  后金清初皇帝赏功臣的骨灰罐
  
  出土地点:东陵区山城子
  
  样式:直口,短颈,弧腹,平底。底中部双蓝圈内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通体饰三组纹饰,腹部的主体纹饰绘四龙二鹤二凤“壬”子云纹。
  
  专家点评:这两件一级品制作时代虽然是明代,但我推测应该是出在清代早期墓葬里的。沈阳有大量清初功臣的陪葬墓,多数为火葬,这个罐子就是骨灰罐。后金至清初时,通过与明朝的朝贡或征战,有大量明代官窑瓷器流布到了满洲政权,努尔哈赤或皇太极将其赏赐给手下功臣。很多功臣战死沙场后,尸骨不便久留故而火葬,骨灰多被放于盖罐中下葬。这虽是明代的瓷罐,但见证的是后金至清初的一段历史,而且这种盖罐代表了一种较高的规格。
  
  华商晨报首席记者段芳宇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首席记者段芳宇翻拍
  
  一群燕子引出舍利塔“腹宫”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藏于其中
  
  “我们的镇所之宝,未来可以作为沈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赵晓刚所指的是1985年沈阳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出土的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18件“国宝级”文物中,首推明代“释迦牟尼鎏金铜佛”,被业内人士誉为整个沈阳之宝,它的出土颇具戏剧性。
  
  1985年4月下旬,沈阳市政府对位于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进行全面维修。施工中,一群突然从塔身一空洞中飞出的燕子引起了考古人员注意,“此前考古界一向认为辽塔为实心”,为弄清原由,当年7月11日至8月30日,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无垢净光舍利塔进行了考古勘查。
  
  勘查人员腰系绳索,从脚手架上钻进十分狭窄的洞口进入佛塔内部后发现,塔内竟修建了一个通高17.89米、直径约两米的穹隆顶圆形“腹宫”。塔腹中设置了两层木板,将塔腹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塔内的“中宫”。由于木板均已腐烂,塔内文物虽已沉落到塔底,但保持完好。国宝级“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俯卧在众文物中,像被停住了时光,在等待打破寂静的勇者。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高42厘米、重20公斤,采用黄铜铸造,头上为螺旋发式,颜色泛蓝;面部丰满,眉似弯月,眼睑下垂,鼻直口方,长耳方唇;合手胸前,拇指向己,食指向天;两足相交,足心向上。除发髻与口唇外,全身鎏金。”赵晓刚描述了铜佛造型及特点。目前,虽经数百年佛像依然熠熠生辉、金光璀璨。
  
  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