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浔复兴,从历史深处走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众多江南水乡古镇中,南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其独特之处在于中西合璧——明清古宅中混杂着近代洋楼,中式园林里安置着西式别墅。近代以来,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被誉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第一镇”。现如今,她正以勃勃雄心,追寻昔日繁华。

 

  宝善河要回来了——近来,这个消息在南浔古镇传开。60岁的小镇居民吴小如隔两天就要跑去看看动静。前阵子有工程车开进,挖开几处街道,河道驳岸清晰可见,这是在确定河岸的位置和尺寸。小镇居民们无不心生欢喜,这意味着,他们熟悉的古镇生活就要回归。

 

  此消息确凿无误。今年3月,南浔区委、区政府决定启动《南浔古镇保护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总投资80亿元,前三年投资50亿元,用于古建修复、河道重建、交通路网打造、业态配套等方面。届时,吴小如心心念念的旧时河道,将以清末古镇的风貌,回到南浔人的生活中。

 

  这一次,官方推动和民间诉求天然契合。两年前,大运河申遗成功,南浔晋级世界遗产地。此后,南浔人分明感到一股文化复兴的力量正在小镇酝酿。值此大运河成功申遗两周年之际,记者走进这个因水而兴的运河古镇,探寻此地与众不同的文化基因与重振辉煌的复兴渴求。

 

  深闺中的古镇

 

  端午时节,突如其来的一场骤雨,把小镇打得湿漉漉。游客们三三两两,四散开来寻觅避雨的檐头。江南烟雨,说来就来。不经意间,平静的河面上就有了千千万万朵涟漪。从上海来的张文嘉也跻身避雨的游客群里。众人掏出手机,试图把这雨中的古镇装进,带走。

 

  眼前的这一切,于张文嘉,早已印刻在心。站在避雨的亭子里,抬眼处即是古镇上最大的桥——横跨頔塘的通津桥。站桥上望,小镇河渠纵横交错,主要建筑、街道分布在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的十字河骨架两岸,沿河而筑,随河而延。

 

  年近半百的张文嘉并非普通游客——在这个曾经的江南雄镇上,最为富有的四大家族之一张静江张石铭家族,是他的祖先。这是张文嘉今年第三次来南浔了,为的是在张家旧宅里布置一个祖父张乃燕生平展。作为一位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张文嘉多年来四处搜集张氏家族相关的字画,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张氏望族史乃至南浔古镇历史文化。

 

  “绝不能让叔曾祖父和祖父就此被历史湮没。”还在十七八岁时,张文嘉便随父亲多次回到南浔家乡,与当地乡镇领导商谈修复故居、建立纪念馆的事宜。上世纪90年代中期,父亲去世前将此未了事托付给了他。从此,他便将全部精力投注于搜集祖辈的遗物。

 

  张文嘉的努力与当地政府正在进行的一场古镇城市复兴运动不谋而合。

 

  与南浔在近代史上享有的盛名相比,今天的古镇南浔无疑是有些失落的。历史上的南浔是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民间按其财力多寡,冠之以“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形象称号。

 

  南浔商帮则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南浔人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当时南浔通过上海出口的生丝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成为我国近代丝绸工业的发源地。今天杭州西湖边北山路上的抱青别墅、坚匏别墅、静逸别墅等许多百年别墅,当年的主人均是南浔丝商。

 

  跟随当地文史学者陆士虎穿梭在古镇,“华洋杂处”的景象触目可见,这一切无不提醒着此处往昔的繁华。丝业会馆雕刻着“SILK GUILD”的圆拱型石门,仿佛看到百年前,络绎不绝的丝商在这里议事的盛景。“‘辑里湖丝’就是通过门口的运河水,运到上海,走向世界。”

 

  当你追忆了南浔的旧日繁华梦,就不难理解南浔人“城市复兴”的渴望。“南浔这座古镇为旅游消费外衣所遮蔽下的独特历史文化基因,正是今日南浔重振辉煌的宝贵资源。”南浔区委书记叶理中说。

 

  有希望的等待

 

  乌镇,这个南浔的近邻,借助连续两年在乌镇召开的互联网大会,已经不再是单纯依靠传统旅游的景区,而转型成了会展经济乃至“互联网+”的样本。与之相比,南浔保护与开发利用这篇文章显得十分迫切。

 

  事实上,在十多年前,乌镇只是南浔边上的一个“小兄弟”。新世纪以来,乌镇大手笔“动迁”,一期(东栅)、二期(西栅)景区先后对外开放。引进中青旅,顺利实现从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型……而同时期的南浔,则选择一家上海公司转让旅游经营权。

 

  有一段时间,古镇上开始出现仿古建筑,规划中还要建酒吧一条街……一时间,小镇居民安静的生活被打破,外界对这家公司的质疑也越来越大。没过多久,双方的合作终因理念分歧等原因终止。时至今日,对于那段历史,当地人已不愿再提。

 

  闲谈中,一位当地学者说道:“南浔都等了那么久,还怕再等嘛!” 前一个“等”字,流露出对错过发展时机的惋惜,后一个“等”字,透露出当地心态:不急于求成,一定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对得起前人留下的遗产。

 

  2011年,南浔成立了古镇管理委员会,掀开古镇保护与开发新的一页。那时起,古镇从保护利用的角度,全面系统梳理了古镇的房产、古建筑、居民等情况,形成了包括一本册子、一套图纸、一个软件在内的较为详实的数据库,为古镇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统一的规划,可以避免开放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当地委托中规院编制完成《南浔古镇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委托中国美院编制《南浔古镇城市复兴总体策略》,连同前些年省政府通过的《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确立了古镇保护的原则和规矩。

 

  南浔的等待,迎来了机遇。2014年,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南浔这座因水而兴的古镇,以“一段一点”(一段指穿城而过的頔塘故道,人称“运河”;一点即南浔古镇),成为中国首个整体荣膺世界遗产的江南古镇和运河重镇。时隔百年,千年古镇再次汇聚全世界的目光。

 

  南浔古镇“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在提升古镇遗产价值和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凝聚了保护力量,达成了保护共识:历史文脉的延续,应该是古镇求稳求新求发展的基石。通过文化旅游推动古镇全面复兴,必须站在这个基石上,必须关注本地居民的需求。

 

  历史建筑是文脉最直接的载体。遵循“修旧如旧、整修如故”的原则,这几年,古镇陆续完成了对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张石铭旧宅、百间楼民居群、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家庙、馨德楼、走马楼)、庞宅、颖园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性修缮。

 

  而按照“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古镇区重要节点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将基本恢复。

 

  本地人的复兴

 

  以一镇之规模,坐拥20万平方米的公房,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南浔通过直管公房转租清理和收储,腾出了大量空间,为古镇景区业态整治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两年,不断有新业态成功落地,全面推进古镇旅游业态更上新的层次。”南浔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南浔镇党委书记、古管委党委书记、主任姚昌喜说。

 

  更多的本地人,以及慕名而来的“新南浔人”,在这方土地上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百间楼,退休的顾海坤和陆凤娥夫妇,热情地招呼着走过的游客。去年国庆节后,夫妇俩在自家门口开了一爿小店,生意因为这两年不断增多的游客渐渐红火。店里的主打特产,是夫妇俩自制的定胜糕和熏豆茶。河边的走廊上,两三张方桌和六七只小凳留给停留的游客。

 

  而在百间楼河东96号,来自慈溪的晏南非去年租下了这处民居,一个月后装修完成即将开放。晏南非喜欢字画收藏,他希望这里成为自己创作和待客的地方。晏南非在云南呆过3年,第一次走进古镇就被吸引。用了一个月时间,他找到现在这个水边庭院人家。

 

  “世界遗产”的光环,给南浔带来的还有汹涌而来的资本。不过这一次,南浔的选择极为谨慎,以引进文化项目为主。与国内百强旅行社前三甲的康辉旅行社集团、中国美术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后,包括中国美院写生创作基地、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等一批文化项目相继落地。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让更多的古镇居民从中受益。2013年启动的20公里综合管网工程,涉及百间楼社区、适园社区、夏家桥社区内的57条街道(里弄),共7131户居民。目前,该工程已完成10多公里,待到完工,将全面改变生活污水直排现状,大大改善古镇景区旅游环境。

 

  挖掘、传承南浔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升级。2014年,一个以建筑园林、经济商帮等十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南浔学研究会成立。“前人留下的古建筑是不可复制的,浔商‘得诸社会 还诸社会’、经商治学这些精神遗产则可以代代相传,这是南浔最大的竞争力所在。”叶理中说。

 

  “世界遗产”的名头很远,“重振辉煌”的命题很大,吴小如感受到的是运河真切的繁荣。站在家门口的通津桥上,望着身穿蓝印花布的船娘摇橹而来,她喃喃地说:“港里的游船越来越多了!”离上一次船只频繁往来大概有20多年了吧!“那时,港里停满了渔船,水可清咧。”

 

  再上一次,四五十年前,河里跑满了运送安吉山货、长兴石头的竹筏。再往前,“那时太小,也记不得咯。听老人说,港里跑满了运丝船。”吴小如望着运河水不由感叹:“安静了好些年,现在又热闹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这首《断章》形容此刻的吴小如再合适不过。

 

  内生力量推动下的古镇复兴,才是南浔本地人的复兴。

 

  南浔古镇保护大事记

 

  2014年

 

  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成功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南浔学研究会成立

 

  全域修缮复活古镇传统风貌

 

  南浔古镇保护大事记

 

  浙报制图:孟耘竹

 

  1985年

 

  成立嘉业堂文保所

 

  1999年

 

  南浔等江南六大古镇联合申遗

 

  2003年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4年

 

  编制《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省政府批准设立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

 

  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

 

  成立南浔区文保所

 

  2005年

 

  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

 

  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成立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委员会

 

  编制《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9年

 

  大运河申遗启动,頔塘故道和南浔镇历史街区被列入申遗项目

 

  2011年

 

  成立南浔古镇管理委员会

 

  2012年

 

  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

 

  2013年

 

  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