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鱼塘边发现古董石碑 有300多年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有市民在白云区均禾街清湖村二社祠堂门口的鱼塘发现一块碑刻。经均禾街文化站以及白云区文化遗产办公室负责了解,初步认为该碑刻内容有助于清湖村村史的研究。

 

  鱼塘石阶现石碑

 

  据悉,这块石碑高1米余,擦去灰尘,碑上文字显露:“……不得乱砍竹木,如有抓获,罚银十元……”,落款为清湖村十八社。

 

  “这块碑刻在二社祠堂门口的鱼塘石阶发现,我们觉得这不是一块简单的碑刻,于是汇报给村委。”村民李叔说,根据碑刻内容分析,碑文或为清湖村的乡规民约,从落款“清湖村十八社”可看出,清湖村曾非常强大,有至少18个社。如今的清湖村,仅剩7个社。

 

  根据《新市镇志》记载(清湖村原属新市镇):清湖村先民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到花县,而后再由花县迁入清湖村。该村主要以李、黄两姓为主,目前已有近800年历史。该村在明朝的时候叫做大清湖,到了清朝的时候,因避“大清”之讳,遂去掉“大”字,更名“清湖”。

 

  据记载,清湖村旧时位于官路附近,建有航路通往流溪河,明朝时居住人口一度超过两万人,当时有“大清湖,小广州”的说法。后因村民参加“反清复明”活动,清湖村遭清政府“散村”。

 

  待研究后再决定是否申报文物

 

  记者从白云区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处了解到,民间传说中清湖村曾村域面积大、人口众多,如果相关说法属实,当时清湖村为了加强管理,立下乡规民约,那么这块碑刻对研究清湖村的村史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该碑刻落款“清湖十八社”推测,这块碑刻立于“散村”前,约在明代至清初之间。该碑刻有望佐证明清以来流传的“大清湖,小广州”说法。

 

  目前均禾街已要求清湖村将碑刻内容进行拓片,并邀请专家进行研究。白云区文化遗产办公室负责人说:“将视专家研究成果确定是否申报为文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