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活路”

  中国文化遗产日过后,各地热热闹闹的主场活动也落幕了,我们是否还记得今年活动的主题是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今,对于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无什么争议,问题是如何保护才更好?恐怕不能简单地将文化遗产一保了之,将众多文化遗产都当作“活化石”,铁将军把门,束之高阁。最佳出路应该是保得文化遗产“活下来”并且“火起来”。那么,这里就要问一声:文化遗产的“活路”何在?现成的标准答案暂时还没有。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文化遗产的“活路”,有待于政府和民间共同探索,才能逐步给出完美答案。目前各地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以笔者所见,皖南文化遗产丰富,“活路”也不少。宣纸自不待言,是中外书画爱好者眼中的“宝贝”,畅销不衰,产业壮大。歙砚也不错,虽然很少有人用砚台研墨了,但是作为工艺品还是广受青睐。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上,歙砚店铺“星罗棋布”,许多老板本身就是歙砚雕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将雕刻作品摆在店铺里、柜台上,通过旅游者挑剔的目光来磨砺自己的技艺。因此他们不仅能带着技艺活,而且活得挺滋润。这样,文化遗产就活在了市场。文化遗产可以活在学校。潜山县作为戏曲发源地,采取让老艺人走进课堂和让小学生走进剧社的方式,“大手拉小手”,让古老的弹腔艺术代有传人。文化遗产可以活在舞台。皖北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是古代汉民族遗传下来的民间舞蹈,欢乐喜庆,淮南和蚌埠两市注重花鼓灯艺术生产,不断创新排演节目,在全国屡获大奖,并经常出国交流演出,让汉族民间舞蹈活色生香。纵观全国,更有先进地区将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与互联网结缘,以更加时尚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的“活路”要在走入社会、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发现和开拓。只要坚定地迈出探路的脚步,持之以恒,文化遗产的“活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