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科技考古·宁波讲坛”在北仑春晓精彩开讲

  6月13日,雨后初霁、万木葱茏,位于美丽的滨海新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镇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如期迎来了“科技考古·宁波讲坛”的第三期讲座。本次讲座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力军研究员主持,来自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各县市区文博系统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的研究生等共60余名代表全程旁听了本次讲座。

  第三期讲坛共设两场讲座,第一场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刘建国研究员开讲,题目为《考古现场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他从最基本的摄影技术原理和知识讲起,再逐步延伸至考古现场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并结合考古实例,为大家细致、详尽的讲解了该技术如何与考古发掘、研究相结合,及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中超低空影像的拍摄和三维重建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前沿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考古遗址,并能够发现许多以前无法获取的重要信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场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碳十四实验室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张雪莲研究员开讲,题目为《碳十四年代学和古人类食物研究》。她首先介绍了碳十四测年的基本原理,并结合仰韶文化诸遗址、甑皮岩遗址、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等著名的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址的研究实例,详细讲解了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考古年代学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她介绍了古人类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并以殷墟、琉璃河以及青海上孙家等遗址出土人骨的碳十三分析研究和山东长岛北庄、教场铺以及火烧沟等遗址出土人骨的氮十五分析研究为例,系统讲解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先民食物状况研究中的应用。这两项方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复原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两场讲座的内容系统全面,讲解细致周到,两位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均是考古领域中普遍应用的技术方法,引起了听众们的热烈讨论。本次讲坛的成功举办,对于拓宽我市文博机构考古从业人员的学术视野,掌握相关科技知识,提升考古工作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