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唯一的国家级婺窑遗址就在琅琊镇

  相比家喻户晓的越窑和龙泉窑,婺州窑似乎显得很落寞也很神秘。其实,通过考古界的多年发掘和研究后,已经证实了婺州窑的历史沿革久远,制作工艺精湛,存世珍品数量可观。而现存数百座婺州窑址群中唯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是婺城区琅琊镇铁店窑遗址。上周,记者探访了这座遗址,试图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艘古代沉船与铁店窑的故事

  清澈的白沙溪水潺潺流淌,可很少有人知道溪畔掩藏着的千年前的古婺繁华。1976年,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一艘古代沉船,舱内有陶瓷器一万多件,其中有百余件“钧窑系”瓷器产自金华铁店窑,而铁店窑就位于婺城区琅琊镇铁店村。

  铁店村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铁店窑遗址分布范围集中在铁店村四周1000平方米左右的山坡上,窑址形状中间低、两边高,窑身落在山脊上,由南向北逐步增高,是典型的龙窑结构。

  古窑址上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有的窑床形制还依稀可辨,池塘边的瓷土层堆积着数以万计的碎瓷片,最引人注目的是元代的乳浊釉瓷片,釉面滋润,色泽淡雅,以月白和天青色为主,不少还呈现纵横交错的冰裂纹路。看着自己的影子和碎瓷片贴在一起,脚下发出咯吱的声响,心早已回归那个遥远的年代。

  据考证,这些古窑均为北宋龙窑,烧制时间延续到元代。古时候,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过滤、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烧制好的瓷器,就沿着白沙溪入钱塘江,抵达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据贡昌《婺州古瓷》论证,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

  婺州窑的历史传承仍在延续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朱伯谦研究员认为,婺州铁店窑的两次上釉、一次烧制的先进工艺,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婺州窑烧制历史很悠久,产品类型很多,是研究中国古陶瓷不可或缺的一页。

  婺州窑从新石器时代的泥釉黑陶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再到东汉出现成熟的青釉瓷器,通过六朝时期的发展在唐宋达到顶峰,并一直延续到元明,其间未有中断,可谓源远流长。随着不同时代的需求,婺州窑的品种各异,包括生活器皿和工艺品,除了民用外也有部分外销和宫廷使用。《婺州古瓷》对宋元时期婺州窑产品外销路线问题进行了阐述,从中不难理解南宋朝廷的偏安杭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婺州窑的发展掀起过高潮,到了明清时期瓷器业进入辉煌的“景德镇时代”,婺州窑走向衰落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不过,历史传承仍在继续。2001年,婺州铁店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性项目名录,婺州大地上亦涌现出陈新华、尹根有、邵文礼等诸多代表性传承人。

  古窑边软绵绵的情歌还在悠悠传唱,当年的烧窑人却不知去了何方。当地人说,拉坯制瓷,心里想着什么,做出来的就是什么。或许,某年某月某日,某位制瓷人只肯对瓷土说的心思,都藏在这古窑残存的炉瓶杯盏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